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助推电力行业走向智能化。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提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走向智慧化、数字化、信息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当下,我国的电力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
一边是海量变电站的投工投产使得人力资源日趋紧张;
另一边是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要求迫在眉睫。
“新物种”智慧电厂在双重的挑战和机遇下被催生。
过去在传统的电厂中,主要通过人工进行相关设备的简单检查。
巡检不到位、巡检结果无法数字化等痛点在其作业场景中凸显。
而在全新智慧电厂中,一种新型的服务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开始被广泛应用。
这种24小时待命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通过机器人本体去实现自动、自主巡检。
不仅可以提升运维检测效率,还能够帮助解决上述的劳动强度大、检测质量差、主观因素多等诸多由人力带来的缺陷。
另外,除了能够帮助传统电力企业在输、变、配环节实现无人化外,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软件能力也正在助推电力行业走向智能化。
如机器人可以借助AI算法的加持,对巡检数据进行收集和对比,进而进行趋势分析,及时发现电网运行的事故隐患和故障先兆,增强供电可靠性。
当然,机器人在为传统电力行业带来可观实用价值的同时,电力行业也在为智能巡检机器人提供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
有报告数据预计,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 400~550 亿元,配电站巡检机器人市场潜在规模在 200~300 亿元。
技术和政策双重利好的影响下,电力巡检无人机处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期,预计年市场规模在 30-50 亿元。
智能巡检机器人是梧桐树资本在硬科技投资中的重点关注板块之一。
梧桐树资本副总裁马龙曾深度研究巡检机器人赛道,由马龙撰写的《巡检机器人行业研究》还曾得到多家创投媒体以及机器人公司的转载与引用。
为了向大家进一步解析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应用前景,3月17日,科创最前线&投资人说邀请到了梧桐树资本副总裁马龙,和观众一起探讨了《智能巡检机器人如何助力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的话题。
以下内容基于梧桐树资本副总裁马龙的演讲整理,科创最前线&投资人说编辑。
关注「科创最前线」公众号,后台回复“梧桐树资本”,可获取本期直播回放地址。
01
为什么近两年
国内机器人投资开始爆发?
国内机器人投资这两年的爆发,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机器人需求开始大量爆发。
实际上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有3个核心驱动力:
机器换人的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拐点已经到达;
市场需求倒逼生产端改造,生产更加柔性化;
经济下行驱使企业需要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实现精细化运营。
这些原因都促进着近两年机器人在产业端的需求集中爆发。
第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直接驱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加速,以及大国博弈加速了国产自主可控替代的加速落地,给国内机器人本体及上游核心零部件厂商提供了新的机会。
第三,各地政府也在支持鼓励推动中国全产业链建设。
目前机器人本体其实国内外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目前国内的集成商通过对进口产品的代理,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本地化服务能力。
这几点核心原因,加上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突破,都让机器人国产化这件事在近几年逐步加速。
目前来看,各形态的国产机器人处于行业整体标准定制的前期阶段,这就意味着有很多创新型企业会出现。
等未来标准定制完成之后,这些创新型企业就有机会成长为行业龙头,实现市场份额的突破。
从机器人的全产业链上来看,最上游是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厂商,中间是机器人本体制造商,下游是系统集成的应用,给客户输出解决方案。
这里每个环节其实都存在大量投资机会。
但如果真的聚焦到某个环节来看,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
那就是单一工业机器人品类其实市场不会特别大,会出现低端竞价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如果仅依靠本体的产品和技术,很难维持持续的领先性和利润。
但如果通过本体去切入场景解决方案实现差异化竞争,那么是有机会支撑机器人业务的增长的。
这也是国外很多机器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因为机器人本体不能直接服务于客户,而系统集成商又需要机器人本体来完成解决方案。
所以梧桐树资本比较看好的模式就是本体加集成的模式,二者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实际的市场数据也支撑了梧桐树资本的观点。
2020年,工业机器人本体的市场空间大约是300亿元,而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的市场规模,大约是本体市场的3倍左右。
02
资本眼中的智能巡检机器人
是不是一个好赛道?
从机器人的分类来看,巡检机器人其实属于特种机器人或者专业机器人范畴。
因为这种机器人需要考虑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的情况,所以对此类机器人的产品与技术等都有更突出的要求。
这种情况下,特种机器人相关企业所处的市场就不是一个特别市场化的市场,而是一个很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存在一些特定的使用场景。
例如电力系统的巡线。
在toB服务中,安全的优先级要高于合规、增效和降本,一切都要让步于安全。
所以特种专业的机器人,都往往要用在特殊领域,面对严苛恶劣的工作环境,所以场景方一旦需要,基本就是刚需。
从市面上机器人整体的分类来看,市场中大约有60%是工业机器人,30%是服务机器人,10%是特种机器人,其中包括巡线机器人。
虽然比例并不大,但因为上述原因,所以刚需是非常强的。
由于这种刚需存在,导致虽然这些巡检机器人在知名度上并不如其他机器人有名。
但在一些细分领域里,这些企业都可以做到很大的体量,并且毛利也要比一般的工业或服务机器人更高。
在梧桐树资本的观点中,梧桐树资本根据巡检机器人的技术类型,把巡检机器人分为了“地派、天派、水派”三类。
地派指的就是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
天派指的是以无人机为代表的巡检机器人;
水派则指的是水下作业的智能巡检机器人。
既然巡检机器人在特殊场景中是刚需,那么目前巡检机器人的实际使用情况如何?
据梧桐树资本观察,目前,巡检机器人主要应用在几个方向:
电力、数据中心、城市综合治理、农业。
电力:电力是目前巡检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方向,无论是变电站、配电站、输电网络等,目前都可以看到巡检机器人的身影。
巡检机器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我们国家的国情密不可分。
因为中国建设智能电网和增强供电可靠性已经是国家战略,所以电力智能巡检这件事情非常刚需,甚至是政策推动的事情。
从市场规模上看,整个电力系统的巡检机器人应用,大概是千亿级规模的市场。
无论是电网,还有发电端,配电输电端,对于这种智能巡检的需求都非常大。
事实上,电力系统在巡检方面的痛点非常明显。
众所周知,电网线路非常长,很多配电站、变电站都在很偏远的地区。
人工巡检成本非常高,并且很难标准化、也容易出现误差,管理难度也高。
而机器人巡检的动作都更容易标准化,进而接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让巡检变得更加智能化。
从管理运维的角度来说,机器人巡检的成本更低、可靠度更高、安全系数也更高,并且巡检频次也远高于人工。
加上如今技术成熟度的提高和成本降低,巡检机器人都更能胜任电力巡检的工作。
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也是应用巡检机器人的重点。
2020年,国家倡导建设新基建,数据中心也是新基建的重点,增长规模如今已经超过3000多亿人民币,每年大约还有30%左右的增长。
与电力巡检一样,数据中心的人工巡检,误差度也比较高,并且对硬件层面的物理监测也很缺乏;
另外,数据中心巡检的工作往往会通过外包形式执行,外包运维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为有些数据中心涉及数据安全性问题,所以在外包员工执行的时候,是存在一定的数据安全风险的。
例如搬运存储服务器时因为磕碰导致数据丢失等等。
所以目前市场中也开始有一些巡检机器人正在为数据中心提供服务。
城市综合治理:城市综合治理所覆盖的领域非常广,包括安防、交通、消防等等,巡检市场规模也比较大。
比如人或者物品掉到水里,目前还都是人工打捞救援,而未来可能就可以看到一些水下机器人来解决这些问题。
农业:相对于其他场景,农业的支付能力比较弱,但近几年中国对农业的支持也逐渐开始加大。
实际上农业也有很多适合巡检机器人的场景,例如无人机植保等。
03
巡检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从宏观背景来看,梧桐树资本也长期看好巡检机器人的未来发展。
判断任何一个细分赛道的长远发展趋势,都离不开判断政策的走向。
各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引导,近两年国家也发布了很多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
但无论创业者与投资人,都应该去识别政策引导下产生的需求是否是真实需求。
以过去大数据最初建设的几年时间为例,很多企事业单位都会在大堂设置可视化大屏,宣布完成了智能化改造,尤其应对领导检查时非常好看,但实际却没什么使用价值,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所以如何厘清政策引导下的真实需求,这件事情并不容易。
如果需求没有实现真正的商业化价值,那么市场就很难真正规模化。
创业者与投资人一定要学会识别,政策倡导下能够创造真实的市场需求,并且提供真实的价值的机会。
梧桐树资本强调,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坑也很多。
比如很多初创企业各方面的成熟度都不够,却会打一些政策牌出来融资。
这种企业在早期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可能确实会有一些增长,但可能会出现后继乏力的情况。
从科技角度来说,无论是手机、汽车、还是机器人,都属于科技范畴。
市场上包括小米、腾讯、阿里等巨头们,也都在对机器人进行前瞻性布局。
之所以要提前布局机器人赛道,因为机器人与手机与汽车一样,都是一个终端,能够获取大量数据,而这个数据是未来智能化的基础。
例如前面讲到的电力巡检机器人,就可以通过标准化巡检输出标准化数据,接入大数据分析系统,进而预测设备的损耗情况,提前进行备品备件采购运输和更换,而不是等到设备损耗出现故障之后再亡羊补牢,降低相应的事故风险。
而这也是梧桐树资本所指出的“本体 系统集成的整体解决方案模式”,未来的市场空间将会更大。
实际上,目前国内巡检机器人赛道已经开始出现细分领域巨头。
他们的毛利非常高、在垂直行业具有很强的领先性、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技术力与产品力,拥有强大的渠道资源。
这其实也给投资者们一定的参考价值。
投资者可以在不同的细分领域里面找到类似的公司进行投资布局。
从整体方向来看,梧桐树资本坚定看好未来机器人和巡检机器人方向,同时国内目前也有比较不错的推出环境,只是有一些坑,需要尽量去规避。
04
互动环节
问:看到很多巡检机器人就是无人车搭载视觉导航通讯等传感器的集成品,相关技术都很成熟,巡检机器人赛道进入门槛并不高。
那么做大数据等后端系统集成是否更具有竞争力?
答:巡检机器人除了“地派”这种无人车之外,还有“天派”的无人机、“水派”的水下用机器人等。
无人车的进入门槛可能个别确实不高,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巡检机器人都很简单。
例如在数据中心巡检场景中,机房巡检时,需要巡检机器人拍摄机柜中机器运转的情况,但它的拍摄需要隔着机柜门(门上有网眼,类似纱窗)拍摄机器的线路与指示灯,并对拍摄图像进行视觉分析,到底问题点出在哪里。
这件事对机器人来说并不容易。
难点在于不仅软硬件系统要能够支撑,而且在视觉分析的训练方面也是难点,需要具备相当强的行业know how。
巡检机器人类型很多,每个机器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难点。
但归根结底,机器人也都是一个单体终端,不断收集数据,这些数据是未来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的基础。
当企业具有足够多的数据之后,这些数据就会成为你的核心壁垒。
问:巡检机器人在海外的竞争情况如何?出海是否容易?
答:我们曾经看过一个水下巡检机器人,它的核心收入就来自海外。
水下其实也有非常多巡检场景,例如养鱼、桥梁船舶的水下检测等,很多都是用水下机器人完成。
这些在国外用的很多,国内目前并不多。
中国在供应链层面具有优势,机器人的生产和设计能力都很不错,能够生产更加小巧灵活、更低价格的产品。
这些产品放在海外,因为海外场景非常成熟,他们就会追求更高性价比,来试用国内的产品。
目前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相比,海外市场的应用场景更多更广,国内很多场景可能我们都想不到,但海外早就已经普及了。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做海外市场的机器人公司,回到国内之后也很容易做国内市场的原因。
虽然近两年因为疫情和国际地缘因素影响,海外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整体来看,海外市场依然有机会。
问:巡检机器人客户场景竞争很集中,如何实现自身差异化发展?
答:巡检机器人由于国情的原因,确实存在客户竞争激烈的情况。
像我们刚刚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当进入门槛不高时,可能确实需要本体 集成的能力,来为场景方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很多机器人公司可能需要提供标准化产品和定制化项目两种能力,否则确实很难做出差异化。
而有一些场景本身就具备较高门槛,例如水下机器人等,那么作为创业公司来说,一定就是跟时间赛跑。
在有限的窗口期内跑过你的竞争对手,做出一定的市场规模和品牌优势,你可能才是相对安全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