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一流”(117)
12月2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本年度批准立项333项,共计144家责任单位获批。
我校本次获批3项
具体立项名单如下
项目名称 | 首席专家 | 所在学院 |
中国金融安全统计监测、预警与对策研究 | 张虎 | 统计与数学学院 |
支持全面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 胡开忠 | 知识产权学院 |
中国保险思想通史资料整理与研究 | 朱华雄 | 经济学院 |
重大项目:中国金融安全统计监测、预警与对策研究
首席专家简介
首席专家 张虎教授
张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场统计学会经济与金融统计分会常务理事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统计学会副会长。在《中国科学》《统计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中国服务业发展指数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统计测度研究》等学术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多项,决策咨询成果受到相关部门肯定。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综合评价及指数应用、大数据预测方法研究。
重大项目概况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呼啸而至,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搅动全球政经博弈,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升高,国际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加,中国国家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艰巨。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促使金融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
本课题致力于解决在维护金融安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过程中的理论问题、现实问题与实践问题。首先,搭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纲领的中国特色金融安全理论体系和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方法体系;其次,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出发,将数据融合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金融市场安全、地方金融安全、金融机构安全的监测与预警研究;最后,通过界定不同领域金融安全的具体类型并设计差异化政策体系,提供金融监管和金融风险防范的中国案例。
重大项目:支持全面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首席专家简介
首席专家 胡开忠教授
胡开忠,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授、博导,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德国马普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兼任国家版权局国际版权研究基地副主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知识产权和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政府间特设专家组专家,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咨询专家,商务部“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中心专家库”专家,湖北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法学会竞争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评“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和湖北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在《法学研究》、《欧洲知识产权评论》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 80 余篇,著有《权利质权制度研究》、《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等十多部著作,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及中宣部、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委的科研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曾获得司法部法学教材和法学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文化部市场司全国音像市场保护征文比赛一等奖、第六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项奖励,多次受到中宣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的表彰。
重大项目概况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科技、文化和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创新理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经营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驾护航。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本课题拟以支持全面创新为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出构建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的方案。课题首先对全面创新的概念和内容、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的构成、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提出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在构建时应遵循的理论。其次,课题拟对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产权制度的关系、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科技成果产权制度体系的具体方案。随后,课题就支持文化创新的文学产权制度体系和支持经营创新的工商业产权制度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最后,课题拟对制度创新与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的关系、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在支持制度创新方面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构建支持制度创新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的具体方案。
重大项目:中国保险思想通史资料整理与研究
首席专家简介
首席专家 朱华雄教授
朱华雄,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保险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保险思想通史资料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代中国保险思想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840-1949)”“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社会保障实践与思想研究(1921-1949)”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国时期(1912-1949)保险思想研究”等课题。著有《民国时期保险思想研究》《民国时期社会保险思想研究》《近代中国保险思想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社会保障实践与思想研究》(待出版)等专著。参与撰写《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代保险史》《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1921-2021》等著作,其中《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获得2016年度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在《保险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社会保障研究》等刊物发表保险思想相关论文20余篇。
重大项目概况
中国的保险实践与思想具有从“农耕文明”到“工商业文明”的独特发展路径,经历了“内生”“东渐”及“中国化”几个阶段,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农耕文明下的中国古代,防灾主要采取社会救济、互助合作的形式,相应地,中国保险思想体现为大同思想、养老尊老思想、社会互助思想、赈灾救济思想、仓储后备思想。近代中国,海洋文明下的西方保险思想和制度“东渐”,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防灾模式和风险分散思想,西方保险理论逐步融入中国防灾救济思想体系,并取代了传统的原生保险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中国传统的民本理念与现代商业保险思想相结合,以保障民生、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逐步实现保险业对外开放、市场竞争、由小到大再到强的思想发展。因此,对通史性保险思想进行系统的资料整理和学理考察,清晰的勾勒出中国保险思想的发展脉络,构建中国自主的保险知识体系,十分必要。本课题在广泛搜集中国古代、近代以及现代保险思想史料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中国保险思想的相关史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对历史上中国保险实践与思想协同变迁的轨迹进行客观的梳理和评价。
本年度我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领域立项情况捷报频传,先后获批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共获批42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28项,青年项目10项,立项数并列全国第十二,全国财经类、政法类高校第一,湖北省第二!立项数再次攀登我校历史高峰!
截至目前,学校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共计28项,学校将牢牢把握服务“双一流”建设中心任务,明确“重大科研项目持续发力”工作重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深挖有组织科研的创新实践路径,突出“大专家、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开展好有组织科研系列活动,切实推动学校科研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来源:科学研究部、社会科学研究院
文字:王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