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昌平创新联合基金2023年资助项目启动会召开。首批获资助的85个项目团队将开展前沿探索,融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逐步与出资企业开展联合技术研究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今年,本市联合基金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一款高分子材料,有望成为小面积人工软骨缺损患者的福音,用它为软骨“打补丁”,将能减缓关节的磨损。“其实材料的基本性质,我们在实验室里已经做得很清楚了。看到联合基金项目指南,发现这个材料刚好能做这件事,毫不犹豫地就申请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邱东申报的项目,成为了首批获资助的85个项目之一。
“有企业对项目感兴趣,说明这条路子是通的,是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对于项目的前景,邱东充满信心。当然,从实验室到市场,中间的路还有很长,预期3至5年内,项目将能产出阶段性成果。
市基金-昌平联合基金由市基金委、昌平区和6家昌平区企业参与出资,经费规模为每年5000万元,围绕昌平区“生命谷”“能源谷”等主导产业技术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基金出资方之一,万泰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联合基金是一种全新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借助这一平台,企业将聚焦疫苗、检测、肿瘤筛查等重要领域发布新一轮项目指南,邀请更多专家参与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
目前,该联合基金各项目负责人平均年龄仅为43岁,其中35岁以下的占比达20%,团队极具创新活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治医师耿霄是一位“90后”,参加工作仅3年,就成功申请了该联合基金骨与关节领域的研发项目。“企业有敏锐的嗅觉,能促进我们临床医生运用经验和能力,融入科技前沿,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走向应用。”
市基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本市将进一步扩大联合基金的规模,同时将强化联合基金系统布局,识别并资助一批北京地区聚焦产业实际需求、乐于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团队,孵化一批助力产业技术创新、具有一流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营造出科学家和企业家交流合作的氛围,促进更多成果产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