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rrr
山西省试办人才开发公司
rr
像开发矿藏那样开发人才
r 像搞活经济那样搞活科技
rr
本报讯 你有什么科研项目一时得不到支持吗?你有什么技能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吗?都可以去太原寻求一定的帮助。这个由科技人员发起成立的“山西省晋光人才开发公司”,近几个月来,已在山西省广大科技人员中引起浓厚的兴趣。
rr
这些发起人中有四位是科技战线上卓有贡献的全国人大代表。他们联合向山西省人民政府建议成立一个较灵活的、以开发各类人才为目的的机构,作为现行科研领导管理部门的助手和补充。这是一个独立自主、自负盈亏、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它广泛收集社会上零散的小改小革成果,组织、挖掘闲散的和未被人重视的科技人员,并给予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研究、通过成果鉴定、安排生产并向有关方面推荐使用。其活动经费将靠自身开展咨询、转让成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提取的收入,以“科研养科研”。这些建议很快得到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支持,省委、省政府责成一名副省长具体来抓此事。省长办公会议还决定予以支持。批准成立人才开发公司,并在开办之初拨款15万元。
rr
这个公司在筹备之初便开始了紧张的业务工作。有一位青年工人业余钻研节电技术,但是由于他的研究与本厂的业务不对口和受本人知识水平所限,以致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取得成果。他找到公司求助,公司给他提供了有关材料、仪器,并组织省内知名的电子专家进行测试、讨论,又积极向省科委进行推荐,终于使这项节电效率很高的科研项目取得成果,并通过了鉴定。山西省有一个县铁厂因赔钱下马,但是当地建材原料丰富,公司便组织了省里的技术人员帮他们制定了炼铁炉改产白水泥和副产品钾肥的方案。这样,该公司在开发那些正规科研部门不可能全部包揽的零星项目,支援技术力量薄弱的县社基层部门方面,真正起到了机动灵活、拾遗补阙的作用。另一方面公司还动员社会力量培训人才,目前他们已办了书法、篆刻、中医、生物医学等方面的训练班7期,培训人才400余人。
rr
(《光明日报》1984年1月26日)
rr
独白19 从导演到演员
rr
我曾谈到,在采访中常恨眼里看到的工作功亏一篑,有时忍不住要插一两句嘴,因此记者不自觉地充当了导演。而到1983年下半年,由于思想解放的深入,许多工作百废待兴,人们的创造欲望正被呼唤出来,但是旧体制、旧政策又还没有打破,正是新旧交替、乍暖又寒,许多人在痛苦中挣扎,许多成果已看得见就是出不来。如果是十年“文革”时期,沉沉重压,也就不说了;然而现在虽可以想,却又不能干,因而,科技界强烈地呼唤着改革。我这个记者站不断有人来告状,来申诉。他们怀抱卞和之玉,手提伯牙之琴,大呼不为人识,像水被挤在石缝,像煤被埋在地下,他们还在被埋没着。过去的办法是我以手中的笔帮这些人写“内参”,或公开呼吁,报上一登,或上面转来一信,有时也能解决一两个人的问题。但杯水车薪,又有何用?于是我想到水利可以开发,煤炭可以开发,人才为什么不能开发?与其坐而写,何不起而行;与其为他们呼吁,何不把他们组织起来,自己解放自己。北京卖大碗茶的待业青年都能自食其力,这些高精尖人才还不能自谋出路,何必总是求人救救自己呢?我拟了两句响亮的口号:“像开发矿藏那样开发人才,像搞活经济那样搞活科技”“愿天下有才者都能为四化出力”,又利用我多年在科技界采访形成的优势,又说服省委,很快成立了一个“人才开发公司”,我自任董事长。因为是《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站办的,取名“晋光”。这个公司是全国第一家“人才开发公司”,很快在国内以至国外引起强烈反响。所谓《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站,其实当时就我一个人。这次真正自己走到了前台,当了一回主演。1984年1月27日正是春节前夕,省城各机关都在搞迎新茶话会,并抢着请领导参加,我们也开了一个茶话会,想不到省市领导几乎全部到会,使同日的不少茶话会凉了台。会前我自己写了公司成立的消息,与人民日报社一记者联名,并嘱两报编辑部最好在开会前一天见报。果然,我们开会时报纸刚到,每人面前摆两张国内第一、第二大报,着实为茶话会助威不少。这也可看出舆论的威力。…
rr
但是我当演员也就这一回。不久我就被选送中央党校。学习结束后也未能再走企业家的路。
rr
下面是我当时在电台作的一次录音讲话,后收入《改革者谈改革》(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一书,附以参考。
rr
[附]
rr
愿天下有才者都能为四化出力
rr
山西省晋光人才开发公司是1983年8月31日成立的。这是在科技体制和管理方面进行改革的一个尝试。
rr
为什么要搞人才开发公司
rr
这个公司首先是由我们《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站的同志和几位科技工作者共同发起的。过去,有不少科技工作者经常去记者站,向我们反映他们的科技成果得不到重视,他们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我们感到,在报纸上为科技人员呼吁固然重要,但最好能有一个组织,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而在艰苦的攀登中历尽坎坷的科技工作者,也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人才开发应主要依靠党政组织部门,但它与经济工作一样,也不能全靠国家包起来,而是应该发挥两个积极性。做科技管理工作的省科委的同志也深有同感。显然,科技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这几年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知识分子政策不断得到落实,但还存在一些死角。如果能像在经济领域除了国营、集体经济外,还有个体经济的补充,在人才管理上也有一个组织来起一些拾遗补阙的作用,如同开发矿藏一样开发人才,无疑能搞活科技管理工作,调动和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四化出力。
rr
我们研究,这个组织的宗旨应该是:
rr
(1)为那些确有真才实学,但因种种原因不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同志尽可能提供资金和条件;
rr
(2)为耗资大、周期长的项目积累和提供资金;
rr
(3)为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服务;
rr
(4)为各部门、各单位组织和储备人才,提供咨询。
rr
我们还认为,从我们国家的现状来看,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具备了实现四化的最好的政治历史条件:我们有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的政治路线,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地大物博,物质资源丰富;由于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我们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补充我们的不足。这一切优越条件要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要有人才。只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四化就一定能实现,国家就一定会富强起来。所以,我们给这个组织起名为“人才开发公司”。我们是想用具体的、实际的措施来扶持人才,用办企业的办法来搞人事,开发和使用人才。
rr
我们是怎样开发人才的
rr
我们在与科技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交往中,深感人才的积压、浪费、外流现象十分严重。例如:
rr
(1)由于过去我们的科技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方面的弊病,许多科技人员的研究课题得不到承认、支持和推广;
rr
(2)由于多年“大锅饭”的国家办科研,没有竞争和压力,科技人员的能量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rr
(3)由于某些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的不懂行或忌才,科技人员心情不舒畅,压抑了积极性;
rr
(4)由于科技人员的业余研究爱好与工作单位不对口,但一时又不愿或不可能得到调整,因而造成“余热浪费”。
rr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三种开发办法和形式:
rr
(1)对于有“硬”成果的人才,即有发明、创造、革新成果的科技人员,如果他们的成果一时不能得到承认和推广,不能发挥经济效益,公司的开发办法就是给他们提供经费,组织协作人员攻关,取得成果后向上级部门推荐鉴定。例如有一个青年工人,花了10年时间,研究了一种节电整流器。因为他的研究与其工作单位不对口,这项成果就一直得不到承认。他向公司提出申请后,经我们审查,认定这种整流器很有价值,便给他拨了经费,组织张光鉴、赵修明等全国著名的电子技术专家帮他会诊、调试,并积极向省科委推荐,最后通过了鉴定。有位中学教师将自己多年来研制的自动滴定仪送到公司,请公司给予支持,我们审定后立即拨了款,并邀请5位大学教师帮助他改进,查阅和参考了1926年以来有关这个课题的中外资料,完善他的设计。还有几位同志花了十几年时间,研究出一种对国防工程建设具有重大价值的高强度水泥,因得不到承认,无法投入生产。我们知道后,目前也正在准备给予支持。
rr
(2)对于在技能、技艺性方面表现出才智的人才,由公司积极为他们创造和提供能发挥一技之长的条件。养蜂专家李宪东同志在阳泉市工作,我们介绍他到急需发展养蜂业的雁北地区神池县讲课。现在这个县在他的指导下,已经有了自己的养蜂业,许多农民由此富裕起来。神池县委书记曾就此事亲自给公司写信表示感谢。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rr
(3)对于有“软”成果的人才,即那些已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或专著,因为现行出版体制的一些弊病很难得到发表的知识分子,公司的开发办法就是帮他们出版论著。例如,一位医务工作者整理了我国第一本脑电图谱,虽有几位同行和名教授推荐,但由于成本较高,出版部门至今不愿出版。现在我们已申请成立一个自负盈亏的出版社,并同时和山西人民出版社签订了开发这类学术著作的合同。
rr
由于我们采取了以上三种开发办法,许多科技人员纷纷找上门来。公司成立半年多来,我们共接待来访者3 000余人次,对他们都给予了力所能及的资助。我们还对全省人才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搜集整理了1 000多名中、高级科技人员的材料,按照学科、专业、职称、年龄、成果等编写了人才大系表。通过大系表,初步看出了人才的分布结构,为我们了解广大科技人员、合理使用科技人才提供了信息。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了振兴山西的献计献策活动。省内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就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人才开发,纷纷向我们提供建议和意见,现已收集1 000多份方案、设想以及小发明创造等。通过调查和献计献策活动,我们发现和了解了一大批人才,为公司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培养人才是我们的改革工作的基础一环。公司一成立就狠抓了人才的培训。几个月来,我们广泛利用社会上的教学力量,本着缺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为社会培训了一批急需的专业人才,其中包括中医专科班、党政干部电大专业班、生物医学工程电大班、微电子培训班、外语高级口语班、书法篆刻等30多个班次,目前在班的学员共有2 600多名。
rr
此外,我们在教育改革方面还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我们现在正在利用山西大学剩余的教学研究力量和实验室,帮助附近农民成立教育专业户,解决学员的吃住问题,建立了卫星学校。今年已决定在夏季开始试办200人的专科班和本科班,估计可逐步发展到500人左右。如试验成功,将扩大到太原工学院等高等院校。这样既可以迅速地为国家培养一批急需的科技人才,又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投资。
rr
我们公司的机构是怎样运转的
rr
我们公司的机构组织和工作内容,是针对现行科研体制中三方面的弊病而采取改革措施的。
rr
(1)现行体制中部门所有制壁垒森严。无论人、财、物以及科研课题都是部门所有,科研实验、推广都是部门自己进行,闭锁性太强,不便进行横向联系,不能发挥综合优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注意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纽带作用,广泛组织社会力量而打破部门所有制,对一些过去难以进行的课题进行研究和推广。例如,当前医学界所急需的一种便携式层析扫描超声波诊断仪,对腹部、胆囊、子宫、胎儿的诊断效果很好。还有,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医院使用的X透视设备都是黑白显示,识别能力很低,只有15~50个密度等级,影响诊断效果,而彩色显示设备的识别能力要高几十倍。这两种设备进口价格昂贵,工厂想搞,又不对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联系了太原机械学院、太原无线电仪表厂共同协商,达成了合作开发的协议,在山西省科委的支持下,目前这两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已由一校、一厂和我们公司下属的一个研究所共三个单位横向合作,顺利进展着。
rr
(2)现行体制中科研和经济生产脱节,造成一方面大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另一方面却又没能推广,一方面某些部门人才拥挤、密集,而另一方面有的部门又急需人才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加强横向联系和沟通渠道的工作,使那些正在窝工浪费的人才能够“好钢用在刀刃上”。山西省霍县是一个建材资源极丰富的地方,去年该地的一座小炼铁厂下马,由于缺乏科技力量,不知出路在哪里,高炉要报废。我们便组织化工、冶金、建材方面的科技人员到现场实地调查,提出了一个将炼铁厂改造为白水泥厂的合理方案。这个县还是一个大煤矿区,仅辛置公社一地就有3万名矿工,月工资总额达200多万元。矿工手里有钱,农民手里有粮,但是,当地没有食品加工厂,人们连饼干、点心都买不到。而另一方面太原市食品工业公司所属各厂又拥有不少剩余技术力量和退休的熟练工人。于是,我们便将他们两家挂起钩来,现在由省食品工业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县社投资的一个小食品厂和一个酿造厂已经破土动工。今年中秋节,霍县人民即可吃上当地生产的具有太原特色的月饼。腐殖酸钾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肥料和植物生长激素,增产效果显著。1983年,我省河津县8 000亩小麦喷上这种肥料,共增产53.4万斤,平均每亩增产66.8斤。但是,由于科研、生产推广分别隶属三个不同的厅、局,各自都无法承担推广中的投资风险和组织工作,所以这种肥料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我们公司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认为推广这种新型化肥对我省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这项成果积累的试验数据完整,资料可靠,大面积推广的条件已经成熟,就决定投资10万元,推广100万亩。于是我们派出专人在全省推广,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rr
(3)针对现行科研机构中“大锅饭”效率低的弊病,我们试行了一套全新的改革办法。公司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主发展,自负盈亏。其组织机构,是由社会各界有志于改革的有识之士组成的一个不脱产的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责、权、利统一的经理负责制。在人员选用上实行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原则,并有试用期。公司各项工作均实行任务承包、单项核算,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实行工资浮动、资金提成和不封顶的办法。这些改革措施克服了吃“大锅饭”所带来的低效率的弊病,充分发挥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办事效率很高。另外,公司内部工作会议也实行了会前有准备、发言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的规定,有效地防止了“文山会海”的官僚主义作风。
rr
我们在改革的道路上仅仅迈出了第一步,以后的路途还很长,困难也很多。我们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为四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rrr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