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整版报道|中车株洲所六十年蝶变纪实(中车株洲所成立时间)

荣光与梦想

——中车株洲所六十年蝶变纪实

湖南日报整版报道|中车株洲所六十年蝶变纪实(中车株洲所成立时间)

姜杨敏 李伟锋 李永亮

初夏的田心,绿意勃发。中车株洲所内,车间动静有制、员工忙碌有序,交响出一曲催人奋进的工业赞歌。

一曲激荡60年,三代传承展芳华。

新中国波澜壮阔70年,中车株洲所三代创业者薪火相传,从高处谋,往实处干,以舍我其谁的魄力、一往无前的勇气、洞见未来的智慧,劈波斩浪,铿锵进阶,演绎了属于中车株洲所人的蝶变传奇,抒写了关于中国梦的壮丽诗篇。

湖南日报整版报道|中车株洲所六十年蝶变纪实(中车株洲所成立时间)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部大楼。

湖南日报整版报道|中车株洲所六十年蝶变纪实(中车株洲所成立时间)

2018年,中车株洲所城轨牵引系统下线10000套。

湖南日报整版报道|中车株洲所六十年蝶变纪实(中车株洲所成立时间)

装载株洲所牵引和控制产品的复兴号高铁在京沪线上奔驰。

湖南日报整版报道|中车株洲所六十年蝶变纪实(中车株洲所成立时间)

亚洲最大的轨道交通电气产品制造基地。

湖南日报整版报道|中车株洲所六十年蝶变纪实(中车株洲所成立时间)

株洲所自主首创的智轨电车。

湖南日报整版报道|中车株洲所六十年蝶变纪实(中车株洲所成立时间)

1959年,株洲所初创时的办公地址。

筚路蓝缕,负笈追梦

交通强国,新中国百废待兴最重要的“历史课题”之一。

1959年6月5日,原铁道部一纸“部令”,株洲所宣告诞生,由此翻开了中国电力机车研制的新篇章。

自荒芜中崛起,在风雨中历练。

“刚来的时候,没人知道这个地方,连块牌子都找不到。”已经80多岁高龄的资深专家柯以诺,是株洲所首批电力机车专业大学生之一。在他的记忆中,初建的株洲所可谓家徒四壁,“没有独立的办公楼,没有像样的试验设备,也没有足够的经验技术。”

一张白纸画机车。短短半年时间,在32名怀揣报国之志的创业者的努力下,新生的株洲所完成了组织机构、技术队伍的初建,迅速投入到国产机车的研制中。

由此起航,中国轨道交通的列车驶向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1960年4月5日,建所不到一年,株洲所联合整车厂研制出6Y1型2号车,奠定在国产电力机车研制领域的地位;

1962年5月,株洲所第一个试验基地建立,电力机车零部件改进设计、新车试制试验迈入全新阶段;

1962年6月,1100多平方米的甲级楼竣工,株洲所有人员无场地的局面得以改变,科研人员终于有了自己的“窝”;

1964年9月,株洲所研制成功QKT1—2D型调压开关,取代原有调压开关;

1966年11月,株洲所的科研专家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技术硅半导体整流装置代替引燃管整流装置,在6Y1型4号车试运成功,开启国产电力机车的电力电子时代;

1967年12月,株洲所研制成功ZQ650牵引电动机,为解决牵引电机打下良好基础;

……

历史踏步向前,从设计研发韶1系列电力机车艰难起步,株洲所先后主导或参与设计研发了中国第一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中国第一台高速动车组、全球首款智轨电车等“明星”产品。

历经一甲子风雨洗礼,株洲所扎根田心,不断壮大,从寥寥数十人的小研究所,成长为百亿级规模的“庞然大物”。

今天,一支由丁荣军院士领衔,包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博士、硕士的6000人科研队伍,接过先辈们的火炬,正朝着新的科技高峰不断攀登。

湖南日报整版报道|中车株洲所六十年蝶变纪实(中车株洲所成立时间)

革故鼎新,踏歌前行

真的勇士,往往咬着牙踏歌前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华夏大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恢复生机。时代大潮来临,株洲所却陷入了困局:科研吃“大锅饭”、经费靠“吃皇粮”、待遇不如“卖盐蛋”、人才“孔雀东南飞”……

株洲所的决策者们认为,在时代的重要拐点,破、立共生,危、机并存。

1984年,一个后来被经济界普遍认为是“中国企业元年”的特殊年份。株洲所以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打破事业“铁饭碗”、干部“铁交椅”、分配“大锅饭”、人才“铁框框”,走上了一条“自产自销”的科技体制改革之路。

革故鼎新,激活了一池春水。

“当时国内的内燃机车大都采用机械制动,在长度比较长的下坡路段闸瓦容易磨损,制动效果并不理想。我们研发了更稳定可靠的电阻制动技术,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第一年就赚了800万元。”丁爱国回忆,第一桶金的成功极大鼓舞了科研人员,也让株洲所找到了一条“科研—生产—效益”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体制松绑后的株洲所,瞄准市场前沿,精准科研立项,加速推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转换。1984年至1992年,株洲所科研成果95%以上应用于生产,销售总额从714万元增长到8140万元,增长超过11倍,利润连翻6番。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前来调研时,看到株洲所改革带来的脱胎换骨变化,提笔写下了“永做科技长入经济的火车头”。

改革永远在路上。

进入90年代,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株洲所改革朝着纵深发展,全面推进市场化运营发展,不断转变整体机制。

1992年,“时代集团”应运而生,一系列实体子企业纷纷建立,“科工贸”一体化科技先导型企业集团雏形渐成。

2000年以后,全国铁路体制改革提上日程,株洲所正式从事业型科研院所向科技先导型企业转型。

此后十余年,改革成为株洲所常态,激发无穷动力。2011年,株洲所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并在四年内实现三级跳。截至2018年,株洲所形成四大产业板块,旗下拥有十大业务主体,培育出两家百亿级上市企业,产品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规模突破340亿元,位列中车一级子公司前茅。

风正扬帆,潮平岸阔

株洲所60年发展史,是一部追求发展、自主创新、超越期待的奋斗史。科技创新,是贯穿这部史诗的主线。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经历近20年的磨砺和积淀,株洲所将目光瞄准世界前沿技术,以交流传动为特点的机车牵引新技术进入视野。

“当时,交流传动牵引系统是个新鲜事物,但国外公司很早就开始研究,并已经商业运营了,株洲所也很早就意识到这项先进技术。”株洲所原副所长、资深专家黄济荣回忆,文革结束后株洲所即开始进行这一领域的技术破题,力求打开通往交流传动时代的大门。

实干兴邦,行动是最好的开始。

研究交流同步调速系统,试制大功率变流器、同步电机,完成20千瓦异步电机系统研究,通过300千瓦交直交试验系统成果鉴定……一系列基础研发项目的推进,成为株洲所进军交流传动的“桥头堡”。

1989年3月,株洲所交流传动研究室成立,陆续承担包括“电力机车三相交流传动800—1000千瓦机组地面系统试验”“4000千瓦交直交”传动电力机车等多个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交流传动技术的研究进入了“攻坚期”。

“做交流传动系统电机电压试验的时候,经常发生器件烧坏,烧得我后来手都有点发抖。”中国工程院院士、株洲所首席科学家丁荣军说,当时烧坏的电路板堆积如山,对于只有几百万利润的株洲所来说,有点难以承受。

在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的权衡中,株洲所决策层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苦战7年,1996年,我国第一台交流传动原型电力机车AC4000诞生,国产电力机车传动发展史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

中国轨道交通工业一个新的时代由此开启。

从原铁道部“十年转换计划”到“跨越式发展”,交流传动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速加码。春城号、蓝箭、先锋号、奥星、中原之星、中华之星陆续登台,国产交流传动动车组舞台群英荟萃,竞速大戏大幕开启,为中国高铁时代的到来吹响了阵阵号角。

这是一场与风竞速的陆地赛跑。

2004年,我国铁路装备事业迈入新阶段,国务院确定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战略部署。

此时的株洲所已建立完全自主牵引电传动系统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标准,使中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成功掌握该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在积极争取之下,株洲所成为200公里动车组项目技术受让方,对口承担日本三菱电机牵引变流和网络控制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任务。

株洲所面对的,是一场比拼智慧和耐力的激烈博弈。

“为了摆脱对日方的依赖,我们组织了最优秀的技术骨干,投入到这场战役中。”丁荣军说,短短三年中,株洲所先后完成了包括电子生产工艺、结构工艺、系统组装等多项全新工艺技术的引进、掌握和创新,先后实现116种材料的国产化。

2007年4月18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国产动车组,在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时首次闪亮登场,从此,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高速列车。

首战告捷,中国高铁的辉煌时代已然来临,井喷态势不可逆转。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开通,奏响中国高铁时代的序曲。

2010年12月3日,装载株洲所“机芯”的CRH380A,在京沪高铁枣蚌段上线,高速试验跑出486.1公里最高时速,刷新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2017年6月26日,装载株洲所八大子系统的“复兴号”在京沪线双向首发,中国高铁正式迈入具有中国血统的“复兴号”时代。

如果把技术引进比喻为“输血”,那么自主创新则是实现“造血”。在中国高铁引进、消化、吸收这一发展历程中,株洲所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一条腿”坚持做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一条腿”坚持自主创新不动摇,而永磁高铁便是代表之作。

“永磁技术代表着未来牵引方向,早在2003年,我们就组建了国内第一个永磁牵引系统研发团队。”永磁高铁项目负责人、株洲所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冯江华说。

2018年,第三代永磁高铁完成30万公里运营考核,各项技术指标完全满足需求。中国高铁动力技术的“永磁时代”到来了。

从直流到交流再到永磁系统,从“追赶”到“领跑”,中国速度世界瞩目。

追求科技创新,永不止步。进入新时代,株洲所科技创新精彩迭现:全球首款智轨电车、全球首款智能驾驶新能源客车、智能抛磨机器人、PI膜、芳纶、SIC等尖端产品打破垄断……从核心部件到智能整车,从常规装备到国之重器,一系列新产品和创新科技正绽放出璀璨光华。

再续改革,征战新程

永磁驱动电机、高速试验列车牵引变流器、7200kW牵引变流器、风电变频控制器及整机,一系列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及产品集中展现了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到过株洲所的领导同志对该所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表示赞赏,并寄予厚望。

殷殷嘱托,成为了株洲所不断创新、开疆辟土的强大动力。

8年过去,如今的变流器制造中心,一台台电脑实现了无纸化作业,让前来参观的日本同行羡慕不已;工业机器人上阵,一条人机协同的自动化生产线就此诞生,这是轨道交通行业全球首条按智能制造标准打造的生产线;正在京沪线上飞驰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装备的全新的变流器都由这里生产提供。

是什么成就了株洲所的突飞猛进?

“管理是现代的,创新是无限的,产品是高端高质的,生活是幸福的,这就是体现时代的要求。”株洲所董事长、党委书记李东林寥寥数语,道出了株洲所基业长青的奥秘。

15年前的2004年,中车株洲所居安思危,主动而为,相继推行了“保地位,求发展”“走好两条钢轨,走出两条钢轨”“资产经营与资本运营相结合”系列战略举措,在管理、市场、科研三条战线同时打响攻坚战。

立足轨道交通主业,利用行业核心技术进行相关领域产业化延伸,打造多元产业集群,株洲所的变革之路,旗帜鲜明的从“路内”向“路外”辐射,一场改变产业格局的“大戏”登台上演。

2006年,风电事业部成立,株洲所正式进军风电整机领域。2007年,时代电动成立,株洲所“整车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落地开花。

十余年后,种子长成树林,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50亿元,形成了从材料、器件、电池、系统、整机的完整产业链能力。风电产业在经历严冬后回暖,2019年有望突破30亿元订单,形成了风电叶片、风电整机、智能运维、综合能源服务等多条产品线。

“同心多元”效能不断释放,在路外新产业领域,株洲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新能源汽车、风电产业之外,陆续培育和开拓了光伏发电、工业变流、工程机械、船舶电驱、污水处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提质优化,形成了“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良性循环。目前路外新产业已成为公司经济快速发展的又一增长极,占据销售产值的半壁江山。

以“经营城市”理念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株洲所不断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在成熟的轨道交通领域,依据“同心多元化”发展原则,将优势核心资源优先配置到主导重大项目上,集中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掌握从核心元件到核心部件,再到核心系统集成的全套技术,形成完全不受制于人的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株洲所的轨道交通核心系统产品装车量达到全球第一。

与此同时,借助资本平台力量,株洲所将目光瞄准全球。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开展国际合作,进行前瞻产业布局,实现了优质创新资源的高效获取。

2011年至今,株洲所相继完成澳大利亚代尔克公司、英国SMD、德国E M公司等多个海外项目。201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见证下,株洲所时代新材斥资2.9亿欧元,一举拿下德国BOGE。截至目前,株洲所在境外企业已达12家,拥有4个海外研发中心,产业版图覆盖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收入从2011年的不到6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80多亿元,国际化指数超过24%。

株洲所走向更辽阔的国际市场。2011年,株洲所年销售规模刚过100亿,到2018年,增长到了345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20%。“十三五”末,这一数据将攀升至500亿元,一个高科技、国际化的株洲所正在不断壮大。

2018年,国资委“双百行动”试点企业名单公布,株洲所名列其中。

“株洲所不仅仅要把技术底蕴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做大做强一个企业,更重要的是把一个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带入国际市场,引导行业去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株洲所总经理杨首一表示,将努力把株洲所的发展提升到更高层面。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精彩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里书写。

60年来,从“一穷二白”到“百亿航母”,从“偏安一隅”到“走向全球”,从“科研小所”到“国之重器”,株洲所的精彩蝶变不断演绎。

时代在变、地位在变、发展在变,但矢志科技强国的初心未变,禀赋交通强国的使命未变,产业报国的志向也未曾改变。这,便是株洲所人穷尽芳华,给出的甲子承诺。

(本版图片均由中车株洲所提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3月19日 上午9:30
下一篇 2024年3月19日 上午9:4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