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义务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仅用10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实现县域基本均衡发展,成为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逐步实现民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有20.7万所学校、1.58亿名学生、1057万名教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等优先保障义务教育,2012至2021年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从1.17万亿元增加到2.29万亿元,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0%以上。
义务教育指向最基本的教育公平。没有国家财政性的教育经费支撑,实现义务教育兜底可能就是句空话。“保基本、兜底线、促均衡、提质量”是义务教育的宗旨,尤其是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又占到经费投入总额的一半以上,说明国家保障义务教育发展的能力大为提高,可以说,“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做加法,就是义务教育发展做加法。而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增加中小学教育投入的基础上,也必须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薄弱学校的投入。所以,不管从哪个阶段来看,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义务教育有其特殊性,不管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还是低收入群体家庭经济支付能力偏弱等多重因素,纯粹的市场化不可行,唯有政府财政兜底,为符合条件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学提供有力支持,才能保障最基础的教育公平。
十年来,从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实现动态清零,到连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5%;从“两免一补”实现城乡学生全覆盖,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实现应助尽助,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万名农村学生;从健全教师培养补充机制,通过多种渠道为中西部农村补充大量优质师资,到建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动优秀骨干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措施,述说“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惠及亿万家庭和孩子。
以浙江为例,为对标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特别是打造“浙里优学”金名片的总体要求,从2022年起,提高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省定标准,小学由现行的每生每年650元提高至800元,初中由现行的每生每年850元提高至1000元。
一串串持续上升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数字,维护的是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也为一个个家庭减轻了教育负担,燃起依靠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这是一笔笔有温度的经费,兜底也是一种教育托举,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展翅翱翔。当然,也需明白,在经费增加的基础上,也要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做大基础教育底盘,减缓义务教育内卷,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陆玄同/文)
来源:浙江在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