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顶尖的科学研究基地,依托各个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由科技部进行宏观管理。各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为相关的部委、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单位则为依托的大学、科研院所。各部委和地方重点实验室可以提出申请,审核通过后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定期评估,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未通过评估的,将不再列入重点实验室序列。

目前我国重点实验室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其中,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300个左右,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270个左右,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70个左右。大家知道地学领域有哪些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吗?

小编给大家整理好了,请签收!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知道的实验室。(出现顺序按首字母排列)

01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1年,1997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共建,2007年通过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会,成为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02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武汉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于1989年成立,是我国测绘学科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致力于应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体系。一直以来,实验室密切追踪和引领学术前沿,致力于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努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积极推进地球空间信息协同创新。研究领域覆盖航空航天摄影测量、遥感信息处理、空间信息系统与服务、3S集成与网络通信、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等。

03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面向国际生态学前沿和国家生态安全需求,以城市与区域生态系统为对象,以生态学为基础,兼融环境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开展人类活动胁迫下的生态系统演变机理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发展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为解决我国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实验室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城市与区域生态学创新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中心。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04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始建于2007年10月,2010年1月通过验收。实验室以环境工程、市政工程、流体力学和环境科学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为依托,拥有8个博士点和10个硕士点,围绕城市水生态安全、城市水质量保障、城市水健康循环三个研究方向,形成了水处理与资源化及能源化、环境生物过程工艺学与系统生物学、安全饮用水与控制技术等10个研究团队以及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IJRC-PTS)、环境生物能源(IJRC-BioE)、环境与生态纳米技术(NICE2)、中俄生态联合研究中心(IJRC-ECOE)等7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05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科前沿,围绕“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等科学前沿问题,以地球系统动力过程为主线,利用现代大地测量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揭示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同时,发展大地测量新方法和新技术,解决国家航空航天、军事测绘、资源能源勘探开发,以及地震和地质灾害监测及应急响应等方面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推进新方法、新技术与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大地测量关键技术与设备。

06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西北大学 主管部门:陕西省科技厅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于1992年成立,1995年获准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000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为首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07年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面向前沿、追求卓越、促进交叉、引领发展”为宗旨,以探索地球科学前沿领域的大陆构造演化规律、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总体目标,以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十字构造”,即东西向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贺兰-川滇构造带为切入点,聚焦陆内构造及动力学、构造过程的资源能源效应、构造-环境-生命协同演化三大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原创性研究。

07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LAPC) 于1988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1991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1995年通过国家计委验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通过国家的四次评估,成绩良好。实验室位于中国科学院北京325米气象塔院内,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85人。实验室定位于低层大气中物理和化学过程的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坚持观测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引领我国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学科发展与交叉,培养杰出人才,建设优秀团队。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08 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实验室(LASG)成立于1985年,同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1989年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发与应用;天气气候动力学理论、气候系统变化规律及其异常发生机制;天气气候可预报性、气候预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地球流体宏观演变规律和机理。实验室的研究目标是:发展性能优良的地球气候系统模式;从地球系统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揭示全球和东亚气候变化的内在动力、热力机制以及外在影响因素;在天气气候动力学、天气气候可预报性研究以及地球流体力学领域取得原创性新成果,为我国气候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09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于2007年10月通过建设计划论证,实验室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城乡过渡带及海岸带为重点,将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性管理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作为国家目标,将发展资源生态学和多尺度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作为科学目标,在地理过程与可更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领域,开展多学科综合集成实验研究,形成地表过程、资源生态、地表系统模型与模拟、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四大研究方向,为生态脆弱地区土地退化防治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系统的科学与技术支持。实验室主要包含地表过程、资源生态、地表系统模型与模拟、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四大研究方向。

10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地震局

实验室是以原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新构造年代学开放实验室等为基础组建的,2003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构造物理实验和模拟技术、活动构造与年代学技术、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流动地震台阵技术等为依托,以地震动力学(地震机理、动力学过程等)与强震预测为主题,以现今构造变形图像与强震危险性、岩石圈三维精细结构与孕震环境、活动构造习性与强震发生规律、构造变形机制与强震发生机理为主要研究方向。2019年12月30日,获得“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11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主管部门:教育部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整合中国地质大学原有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相关优质资源基础上,依托地质学和资源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组建的,2005年建立,2008年1月通过了实验室建设期验收。实验室面向地球科学和技术前沿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安全的战略需求,通过开展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研究群体和多学科交叉杰出人才。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研究基地,服务于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需求。

12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主管部门:四川省科技厅

实验室的前身是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专业实验室。2007年10月被科技部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该实验室目前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总体定位于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国土防灾减灾和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安全的需求为导向,聚焦我国自然和人类活动诱发重大地质灾害的成生背景、形成机理、早期识别、监测预警与工程治理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国家目标提供全面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3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实验室1989年原国家计委批准建设,是国内唯一从事冻土与寒区工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定位于寒区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注重冻土工程与气候、生态、水文、物理力学、热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寒区重大工程关键技术创新,系统研究冻土水-热-力三场耦合机理和模拟、冻土环境与全球变化、寒区工程的生态环境和灾害效应等,解决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问题,对于国家西部发展、振兴东北和“一路一带”倡议基础设施和寒区重大工程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4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同济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实验室以海洋及相邻陆区的环境演变与海底资源为总目标,以与国际接轨的深海基础研究为特色,围绕大洋钻探等大型国际研究计划,突出“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实现海洋与陆地相结合,古代与现代相结合,依靠国内外的广泛合作和学科的交叉渗透,采用高分辨率的测试和数值处理手段,探索和发展海洋地质研究中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实验室以古海洋学与古环境、大陆边缘演化与海洋沉积学、海底资源、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和海底过程与观测等为主要研究方向,逐渐成为以面向深海和海陆结合为特色、与国际深海研究前沿接轨的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IODP等深海基础研究的国家级基地。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5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实验室依托于华东师范大学,于1989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5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实验室主要从事河口海岸的应用基础研究,研究方向为河口演变规律与河口沉积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与动力沉积过程;河口海岸生态与环境。实验室总体定位为围绕我国沿海经济带,特别是三大河口三角洲地区发展对河口海岸研究的迫切需求,结合我国河口海岸的区域特色,瞄准河口海岸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发挥实验室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分析优势,深入研究河口海岸地区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地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和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的影响。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6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实验室是在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湖泊沉积与环境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的,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07年初正式批准建设,2009年12月实验室通过建设验收。实验室以探索自然与人文要素驱动下湖泊系统过程、格局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为基础,针对保障湖泊水安全和维系区域生态安全为核心的国家紧迫需求和现代湖泊科学发展的需要,重点在湖泊形成与演化、湖泊水文与水资源、湖泊生物与生态及湖泊环境与工程四个领域展开研究,揭示湖泊环境演变规律,发展湖泊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原理与技术,建立湖泊-流域综合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7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前身为1974年正式组建的我国第一个环境地质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质研究室。1991年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对国内外开放,1995年10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 实验室定位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为主要手段,从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出发,针对区域(特别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综合研究天然和人为过程释放的化学元素、同位素及化合物在地表各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的迁移和转化规律,评估导致环境质量变化的自然和人为作用份额。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8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实验室上世纪70年代率先在国内开展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的相关研究和环境监测标准方法体系的建设,在环境分析方法与仪器设备研制、污染分布与演化趋势、污染物形态与环境化学行为以及生态毒理效应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的系统研究,在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国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的环境管理及污染控制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实验室2005年开始建设,2007年正式通过验收。实验室对推动我国环境化学与毒理学学科的发展、支撑国家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9 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

实验室于2011年十月批准建设,是我国环保系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发扬“求真、继承、包容、引领”的学术精神,倡导“自然和谐、厚积薄发”的创新文化理念。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科学确定基准”的国家目标,开展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领域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为我国环境质量标准制/修订、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并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设有3个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演变规律和分区理论研究,环境基准研究,环境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研究。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依托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联合实验室包括水污染控制、环境水质学、大气环境模拟和水环境模拟四个分室,于1988年提出申请,1989年经评审通过并正式立项,1995年通过由国家计委组织的验收,向国内外开放。联合实验室的宗旨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重大的环境问题, 以基础研究支持高新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 发挥联合的巨大优势, 为促进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 加强我国环境保护, 促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联合实验室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为指导方针,主持了一批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在国家环境保护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科技人才。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1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2011年被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新疆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开展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大力提升我国在干旱区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探索干旱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建设需要,构建特色鲜明的干旱区科学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解决干旱区重大关键科学技术难题、支撑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2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实验室1989年正式立项建设,1993年12月经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开放,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实验室以黄土高原为重点,以防控土壤侵蚀及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理论和应用为核心,开展土壤侵蚀及旱地农业、植被恢复与环境调控等重大科学理论与技术问题研究,为国家水土保持战略、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农业持续发展及黄河治理决策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引领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学科发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壤侵蚀、旱地农业、水土过程、恢复生态。主要目标是发展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新领域及其交叉学科,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持续发展服务。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3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实验室以黄土等多种地质载体为研究对象将研究目标确立为:在长时间尺度上,探索东亚季风环境系统变化规律,研究东亚季风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及全球变化之间的动力学联系;在短时间尺度上,通过100年、10年和1年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序列的研究,探索其变化特点及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重建近代东亚季风环境,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干湿变化历史;查明亚洲内陆粉尘的源区、传输和沉积规律及其对区域和全球的影响;恢复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自然背景图像,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4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厦门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于2005年3月获科技部批准建设,2007年顺利通过验收。实验室下设四个研究方向。方向一为海洋地球化学过程与通量,包括碳生物地球化学、氮生物地球化学、有机物和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方向二为海洋生态过程与机制,包括微型生物生态过程、浮游生物生态过程;方向三为海洋生态与毒理效应,包括海洋环境变化生理生态效应、海洋生态毒理效应;方向四为海洋生态系统观测与整合,包括海洋动力过程与生态响应、海洋观测。实验室瞄准与全球变化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直面国家对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需求,关注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洋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5 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辟了我国空间天气探测和研究的新方向。实验室前身是1999年成立的中科院空间天气学院重点实验室,2009年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定位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对空间天气应用服务的需求,开展日地空间和太阳系空间天气变化过程的监测与研究。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空间灾害性天气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主要开展日地系统的空间天气基本过程及其规律的探测和研究;空间灾害性天气因果链模式和预报方法研究;发展空间天气探测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等。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6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实验室是在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09年通过了由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根据实验室的已有工作基础、矿床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矿床地球化学研究为主线,具体研究方向包括四个方面:1.重要成矿区带和特殊成矿系统的成矿作用。2.成矿作用的理论和实验模拟。3.重要矿产成矿预测理论和方法。4.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矿山开发的环境效应。研究工作的总目标是,创建成矿作用的新理论,发展成矿预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修复的知识体系,为构建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7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主管部门:水利部

2013年12月通过科技部的验收。实验室以水利部水沙科学与江河治理重点实验室和水利部水工程建设与安全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科研条件为基础,有机结合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相关领域的科研条件。实验室围绕“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基础理论建立、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多过程耦合演化机理和规律识别、二元水循环综合调控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的构建,共设五个研究方向,分别是:1.二元水循环基础理论;2.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3.复杂水资源系统配置与调度;4.流域水沙调控与江河治理;5.水循环调控工程安全与减灾。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8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主管部门:教育部

实验室是中国煤炭系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整合原“矿山开采与安全”、“煤炭资源”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岩石混凝土破坏力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相关优质资源基础上,依托“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于2006年7月经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在2009年通过验收。实验室重点围绕煤炭资源高效、安全和环境友好开采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重点致力于环境协调的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的关键理论与技术两大研究方向,开展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应用技术的科技开发及成果的转化。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9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南京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1995年10月通过科技部验收,是全国第一个从事金属矿产资源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地质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矿物学、铀矿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实验室以我国重要金属成矿带为研究基地,围绕国家资源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建设世界一流的金属成矿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平台为目标,为我国优势和紧缺矿产资源的构造背景、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论。目前已经形成了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1.金属成矿背景及地球动力学;2.岩浆作用与岩石圈演化;3.金属成矿机制与成矿理论。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0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于2014年7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实验室目前LTO形成了以南海环流与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热带海洋-大气过程与气候效应、热带海洋动力过程的环境效应三大基础研究方向为主导的研究体系。LTO坚持海洋和大气观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及实验相结合,已经在南海环流、热带海洋气候、环境等方向上做出了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系列研究成果。未来将继续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兼顾国际研究前沿,发挥热带海洋和南海特色,不断加强国际和区域性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合作和人才交流,为国家海洋科技、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文明多方面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1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主管部门:教育部

2005年纳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2011年纳入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整合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化学)和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致力于从地质时空尺度开展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前沿领域——地球生物学的研究,其核心是生命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重点探索地球表层系统的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事件和过程,目标是构建地球生物学学科体系,在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方面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并为应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恶化和生物危机等重大挑战提供科学依据。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2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旨在开展引领学术前沿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探索,加强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揭示地球内部和浅表地质过程中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及演变规律,深化对地球各层圈相互作用的认识,阐明其对矿产资源与环境变化的制约,以创新性成果促进学科发展,为解决资源环境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向包括“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大陆聚散、陆内改造及其资源效应”以及“深部地质过程与地球系统变化”等。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3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实验室于2003年由科技部批准建设,2005年通过验收,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土壤圈物质循环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定位是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土壤科学前沿,开展土壤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解决我国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基础科学和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发展现代土壤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发挥智库作用和科技支撑功能。研究目标是揭示我国高强度利用下土壤资源演变的时空分异规律,探明主要农田生态类型区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循环特 征与高效利用机理、生物系统功能及其生态过程机制,明确农田生态系统各单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的关键途径。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4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

实验室于2006年由科技部批准建设,2009年通过验收。是在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重新组建。实验室以维护海洋权益与防灾减灾等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建立海洋环境立体观测和预测的技术和理论体系为目标,开展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研究,打造特色鲜明的、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基地。目前实验室设立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卫星遥感技术与应用、海洋动力过程与生态环境、大洋环流与气候变化,同时设有四大公共支撑平台,即国家海洋卫星地面站、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计算与大数据共享中心和仪器设备共享中心。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5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同济大学、南京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实验室依托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群,涵盖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市政工程等3个国家重点学科和7个博士点。1989年获国家计委批准,1991年开始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定位于环境复合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探索环境复合污染过程与机制,阐明复合污染的环境效应,研发以“污染物资源化”为核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染控制高新技术,促进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等方面,实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6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实验室于2001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其前身是1989年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的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这是我国专门从事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及其环境背景等。实验室的定位是利用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层古生物资源,开展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和精时地层的综合研究,保持一支具国际影响的科技队伍,建立国际一流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实验和数据平台,服务国家矿产资源的勘探,注重科教融合和科学传播。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引领相关学科发展、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基地。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7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2005年4月18日正式批准建设,2007年1月通过科技部验收。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为手段,通过建立野外稳定实验室,研究中国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物质、结构与状态,认识在固体地球整体行为中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实验室在大陆动力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的有显示度的成果。在开放与流动管理机制下,发挥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交叉融和优势,形成了学术自由与开拓创新的良好科研氛围和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队伍。近年来,实验室的研究骨干人员主持和承担了多项科技部973和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8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2005年,获科技部批准并对外开放运行,是我国目前唯一进行遥感科学基础研究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凝聚了我国遥感界的一批骨干力量,引导了我国遥感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2012年,为加强遥感与数字地球科技领域的综合优势,中国科学院决定由原遥感应用研究所和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联合组建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7年,面向促进空天领域重大产出和支撑国家实验室建设为目标,中国科学院进一步整合空天信息领域的电子学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和光电研究院等三家单位,构建形成空天信息领域高起点、大格局、全链条的学科布局。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9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主管部门:四川省科技厅

实验室1988年由西南石油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联合申请, 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是我国油气工业上游领域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学科方向设置最为完整的研究实体。实验室围绕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以我国特别是西部复杂油气藏、海洋深水以及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认识油气藏、开发油气藏、保护油气藏、改造油气藏”为主线,油气并举、海陆结合、气为特色,瞄准勘探开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向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两头延伸,致力解决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0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主管部门:教育部

实验室以“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组建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实体,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地质资源、地球物理和油气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以资源评价为基础,发展和完善复杂条件下油气成藏理论,解决油气勘探、油气藏开发中存在的重大技术难题,引领油气资源与工程研究综合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培养油气资源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实验室设置了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分布、油气成藏机理、油气地球物理、油气钻探理论与技术、油气测井理论与方法5个研究方向。

41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实验室于1989年获批准建设,1992年通过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十三五”期间,实验室主要在油气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两大研究领域,在深层油气资源与评价、非常规油气资源与评价、环境有机污染过程与风险管控原理、大气环境化学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原理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承担重大研究任务,组织和部署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同时,亦针对区域与全球环境变化,开展有机生物地球化学探索性研究。实验室的使命,是成为国际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卓越中心,服务于化石能源勘探和环境保护,为国家能源安全供给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2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主管部门:中国气象局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强风暴实验室和数值预报中心基础上组建的,2005年3月 实验室进入建设阶段,2007年8月通过建设期验收, 2008年3月正式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行列。建立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目的是针对灾害天气关键科学问题,持续发展灾害天气监测理论和方法、认识灾害天气演变规律、改进灾害天气预报技术,促进学科交叉与知识传播,培养人才队伍,提升天气预报业务科技水平,为我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3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实验室于2007年10月获得批准建设,2009年12月通过验收,其前身为198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实验室围绕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国际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重点研究植被格局与演变、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育、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草牧业与可持续性。其发展目标是在植被与环境变化领域取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国家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成生态学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基地。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4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事业的开拓者和摇篮。实验室致力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核心技术,构建国家级行业重大应用示范系统,建立“数据-模型-软件-系统”一体化的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体系,对我国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起到学科导向、应用示范及骨干人才培养的作用。实验室成立以来,积极推进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重视地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在时空认知、标准规范、数据积累、软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来自于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下发的《2016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所有图片和实验室介绍均来自与各个实验室官网。

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改。

美编:卢阳阳

校对:张腾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6月20日 上午10:41
下一篇 2024年6月20日 上午10: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