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朋友向我诉说了他和导师交流的困难,他说他的导师总是对他的工作不满意,不给他足够的指导和支持,甚至有时候会对他发脾气,认为他不上进、不用心。他感到很沮丧和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听了他的遭遇,我也很同情,也很无奈。我想很多读研读博的朋友或多或少都遇到过和导师不好沟通的问题,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压力。
作为一个过来人,一个高校教师,我确实也多次听过、见过很多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相处不愉快的情况。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同的人成长环境不一样、性格不一样、处事风格也大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不管是导师与学生还是其他关系都不可避免出现各种冲突,这是再司空见惯不过的事情。看得开是所有应对措施中的最高级的一种。
只不过,在导师和学生之间,似乎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尤其在导师具有一票否决权的情况下,这种不对等更加明显,问题也可能更难解决。在企业打工时,如果不想干,换下家公司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说00后专治各种老板不服,但00后也很难与导师对着干。我们听八卦,有那种和导师相处不愉快就换导师的,结果通常不会太好。一般其他导师也不敢接受这样的学生。
导师不好沟通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导师不好沟通的问题可能有很多种表现形式:
- 导师对学生的工作不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反馈。尤其是一些牛导,他们可能很少和学生沟通,不定期地查看学生的进展,不及时地回复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感到被忽视和无所适从。这种情况下,无法接受直接的指导,让学生难以成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学生缺乏存在感和成就感,慢慢地就走向边缘化,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有个朋友说过一个极端的话,“能读到博士毕业的人心理都不健康~”
- 导师对学生的工作要求过高或过低。我有朋友的导师就是这样,对学生提出了一些过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完美或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或者对学生的工作缺乏挑战和激励,让学生感到压力或无聊。其中最尴尬的是,我的一个朋友的导师提出的要求并不科学,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不科学的问题,这可为难学生了。
- 导师对学生的工作持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导师可能和学生在研究的方向、方法、内容等方面有不一致或冲突的看法,不尊重或不理解学生的想法和选择,不愿意和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和妥协,让学生感到困惑或不满。此时,如果导师还是一种压迫型导师,那就更难办了,学生缺乏和导师对话的途径,一言不合学生就成了不上进、不用心,确实很无奈。
- 导师对学生的工作表达不清楚或不合适。导师可能在和学生沟通时使用不明确或不恰当的语言,不考虑学生的水平和背景,不给学生足够的解释和示例,或者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过度的批评或赞扬,让学生感到迷惑或不安。这种情况也特别容易出现,导师一般都有了多年的研究积累,对很多小问题缺乏关注,仅仅是大方向上的要求和科研的指导,学生听指示全靠“猜”,猜对了还好,猜不对可能就又成了不上进、不用心。
导师不好沟通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仔细想想呢,导师不好沟通的问题可能有很多种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老师的问题,另一方面当然也可能是学生的问题,正确看待这些或许能让读研究生少踩一些坑,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 导师的个人特点和风格。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性格、习惯、偏好、信念等,这些会影响他们和学生的沟通方式和效果。有些导师可能比较严格、认真、专业,有些导师可能比较随和、亲切、友好,有些导师可能比较开放、创新、灵活,有些导师可能比较保守、传统、固定。这些不同的个人特点和风格可能和学生的不匹配,导致沟通的障碍和误解。
- 导师的工作压力和时间安排。导师除了指导学生,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比如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这些工作会给导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和负担,也会占用他们的很多时间和精力。有些导师可能因为工作太忙,而忽略了和学生的沟通,或者在沟通时表现出焦虑、烦躁、不耐烦等情绪,影响了沟通的质量和效率。
- 导师的指导经验和能力。导师的指导水平和技巧也会影响他们和学生的沟通。有些导师可能是新晋的,没有足够的指导经验和能力,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和学生沟通,或者在沟通中犯一些错误和失误,让学生感到不满意或不信任。有些导师可能是老资历的,有很多的指导经验和能力,但是可能对自己的指导方式过于自信或固执,不愿意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感到不适应或不尊重。
- 学生的个人特点和能力。学生也有自己的性格、习惯、偏好、信念、态度能力等,这些也会影响他们和导师的沟通方式和效果。根据我带学生的经历,确实有一些学生不够主动,甚至在完成老师安排的科研工作时很懈怠、敷衍,这实际上很影响导师与学校的沟通,很多时候的无效沟通始于这种无效的前期的工作。
- 学生的态度和目标诉求。学生对做科研的态度实际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是热爱科研的,他们可能对待科研会更踏实、也更主动,这时候自然就减少了沟通的障碍。但也有一些学生,本身读研或读博的目标并不是做科研,而是为了拿学位,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于功利化,且以身犯险地去触碰科研的底线,这自然也会破坏师生关系的和谐。我一个朋友带的研究生太目标化,就想发论文、拿奖励,但又不学基础知识,更不会考虑老师可能会有自己的需求和计划,一堆研究问题和工作最后堆到导师那里,毕业反而成了困难,这让导师也很难受,最后闹得师生不愉快。
导师不好沟通要怎么办?
面对一个不好沟通的导师,作为研究生确实会处于劣势地位。目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的权利比较大。我们在知乎上也能频繁看到一些讨论:
“说不让你毕业就不让你毕业,你只能帮他完成他所接的一些项目,完成好了,导师心情好了让你毕业,不好了继续学习。”
“在研究生阶段,如果一个硕士生在校期间能完成培养方案所有课程,达到毕业论文要求,不违反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为什么还需要导师签字确认其是否毕业?更有甚者,参与导师项目,由于毕业之际项目还未完成,因此导师拒绝其毕业,不予签字,这种情况到底是谁的问题?”
尽管各个高校已经出台了一些应对以上问题的方法,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比如一个学生和导师闹得不愉快,学生向学校申请换导师,但是如果学生真的申请,一方面有没有其他老师愿意接收是个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面临小圈子的封锁的问题。说白了,都是人情世故。
那么或许作为一个研究生可以考虑在既定的条件下,多一点“长期主义”,也就是说眼光放长远,如果你觉得和导师愉快相处且顺利毕业对你的未来更好,那么可以多做一些功课来配合导师、配合课题组:
- 充分认识你的导师。要认识导师的性格、价值观,关注和理解导师的工作压力和时间安排,在合适的时间寻找导师指导,而不要在他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去问问题;也不要去触碰导师最不喜欢的底线,如果真的需要做什么导师不喜欢的事情,也得低调一点,比如导师不喜欢学生创业,你如果真的很像要创业就不要招摇了。
- 多想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提问题。在读博以前大家都提不出来问题,读博以后发现问题多的不行,但你遇到的问题很可能你导师也解决不了,但你结合问题想出的方案,导师可以帮助你选择。经过持续的研究,你可能已经是领域内的专家了。
- 独立自主永远是读博的第一准则。如果没有培养自己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或许这个博也读的不成功。尤其是要克服自身的畏难心理,那些有难度的东西,可能才最能支持你的科研成果,也最可能成为你日后的核心竞争力。
- 要比导师更主动。独立自主并不意味着你不需要向身边的人求助,一方面是要主动找导师,而不是等导师找自己,另一方面是要要善于主动寻找其他的机会、信息、资源,建立你的社会网络,这在你以后的研究生涯中都将是十分关键的积累。
不管怎么说,为了能够顺利毕业和少一些困扰,我们还是应该有一些策略,这些策略也是人生路上必学的课程,进了社会只会经历更多。
近期文章
基于Python的计算经济地理学:引论
经济地理学笔记再出发
Python定量城市研究和计算社会科学研究常用库
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基本原理与Python实现
TOPSIS—熵权法的基本原理与基于Python实现代码
基于python构建空间权重矩阵
Python空间分析||geopandas安装与基本使用
科研入门,需要掌握的干文章利器:我的科研工具合集
科研入门,如何更有效地阅读文献?
更多内容请翻看历史记录
如果觉得有用就“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