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科技人才?来看典型做法|学案例 促改革④(如何培养科技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只有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产生一流的创新成果,才能拥有创新的主导权。

本部分案例选取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探索建立政府引导、高校培养、企业参与的企业家培训“薪火共燃”计划,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着力构建有组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开展青年“微创新”实验等改革探索。这些探索对于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构建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创新生态具有积极意义。

典型案例

案例一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实施“薪火共燃计划”培育未来企业家

点评:“薪火共燃”计划是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探索建立的政府引导、高校培养、企业参与的企业家培训新机制。该计划的目标是培育一批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具有行业引领性和示范性,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人才。该计划实施3年来,在企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批“薪火企业”业务实现突破增长,发展势头强劲。这项改革是地方政府服务科技企业、增强科技企业区域粘性的有益探索。

一、改革背景

“薪火共燃”计划是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深化实施创新合伙人的新举措,是为创业领袖和创业者搭建学习交流、共促提升的新平台。该计划由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联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共同实施,面向相关企业高管,为学员量身打造系统全面的课程体系,旨在培育未来企业家,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自2019年10月开班以来,已举办3期,共175名企业创始人、合伙人和高管参与培训,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扩大了企业创新资源脉络,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改革做法

1.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家定制化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组织优势,立足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企业家的核心需求,深入企业、高校调研,按需制定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特训实施方案。课程制定方面,依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金融与管理方面的学科优势与顶尖师资力量,为学员量身打造系统全面的“创业 金融 管理”课程体系,涉及经济、金融、战略规划、公司管理、组织发展等核心问题。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按宏观金融、中观市场、微观管理的逻辑设立了“6 1”学习模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依托自身优质师资和“光华思想力”智库平台,精心打造了覆盖工商管理领域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师资方面,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国家级智库、行业顶级专家以及世界500强企业高管为学员授课。学员选择方面,采取遴选制,聚焦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初创潜力型企业等大中小企业一把手。

2.依托培训计划对企业开展深度服务。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将“薪火平台”作为服务企业抓手,通过组织开学结业仪式、学员论坛、企业参访等活动,加强与企业的互动交流;为课程配备服务专员,全程跟班上课,通过课上、课间、课后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的经营状态、经营业绩及其存在的困难,了解企业需求、倾听企业声音,在政策咨询、人才引进、市场拓展、融资上市等方面开展精准服务;在课程之外进一步打造30分钟企业圈,对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如为拟上市企业提供统一的金融培训,针对企业不同需求,进一步提供精准、专业的服务,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3.主动帮助拓展企业合作网络。在班级设立之初,进行企业行业选择时,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选择企业,如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围绕产业链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选择代表性企业,推动学员内部产生合作;企业类型选择方面,融合了大型央企、领军企业、中小企业、投资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创业服务平台等机构,形成“大手拉小手”的融合发展企业生态体系。此外,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还致力于推动形成校友合作生态,联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邀请学员走进课堂,分享行业发展趋势,同时邀请学员参加“小院创业者”节目访谈,利用高端平台对学员进行宣传推介;联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多次组织专家,集中调研海淀区“专精特新”科技创新型企业,围绕管理增效、人才引进、市场拓展、融资上市等多方面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术服务。

三、改革成效

“薪火共燃”培训计划呈现出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目标定位高端,聚焦培育顶尖创新合伙人。“薪火共燃”培训计划的目标定位是培育一批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具有行业引领性和示范性的商业领袖,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人才,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二是培训资源高端,汇聚顶尖导师开设顶级课程。为让学员全方位感受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识盛宴,主办方全力整合全球优质经济、金融与管理等学科教育资源,全方位确保学员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专家资源涵盖中央外汇业务中心、经济科学基金会、北京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权威专家、知名学者、行业领军人物等。三是参培企业高成长,引领新经济快速发展。“薪火共燃”培训计划实施3年多以来,一批“薪火企业”业务实现突破增长,发展势头强劲。

“薪火共燃”培训计划实施3年多以来,取得积极成效,在企业间引起强烈反响。一是提升了学员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学员们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收获了从大势分析到解决问题、从原理贯通到实践领路的相关知识,提升了自身在组织管理、金融、经济等方面的能力。二是拓宽了企业发展合作网络。每期学员通过长达半年的学习,学员之间持续自发性开展线下互访、学员论坛等社群活动,企业间黏性进一步增加,推动企业间形成了创业交流与资源共享社群。近一半企业通过“薪火共燃”平台获得了媒体关注与报道,第二期“薪火共燃”培训计划60位企业学员中,有28家企业间达成了相关合作。三是助推了一批企业快速成长。一批“薪火企业”获得了在创业辅导培训、政府资质申报、科研项目支持等方面的精准服务,取得快速成长。金山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薪火企业”登陆A股港股和美股;70家“薪火企业”获得近170亿元的新增融资;长扬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海杰亚(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获得多轮融资;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北森云计算股份有限公司、红棉小冰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薪火企业”新晋为独角兽企业;优迅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等26家“薪火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小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体外诊断领域获得全国首张AI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获批设立园区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薪火共燃”培训计划是地方政府服务科技企业、与科技企业共成长、增强科技企业区域粘性的有益探索。相关地区在复制推广过程中,需结合区域产业定位和企业实际需求设计企业家联合培养机制,注重对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快积累一批高端外部服务资源,不断提升企业家培养和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质效。

案例二

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深化科教产教融合育人

点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以产业真问题为牵引,推动产学研“三融合”,着力构建有组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化有组织育人,构建全创新链聚力攻关新模式,加快培养集成电路高层次创新人才,初步形成了科教产教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经验值得借鉴。

一、改革背景

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创研院”)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集成电路领域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完整的产业布局,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深度合作,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面向集成电路行业产业和前沿技术,将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到集成电路产业一线,深化科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动产学研从松耦合向高密度互动的紧耦合转变,构建有组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力打造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高地。

二、改革做法

1.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化有组织育人,构建全创新链聚力攻关新模式。围绕集成电路重大需求和关键共性问题突破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北方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中心(北京)有限公司、北京超弦存储器研究院、中芯京城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和清华北大等高校多元主体“同题共答”。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校深度整合创新资源,聚焦集成电路底层关键技术创新和解决“卡脖子”问题,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从基础理论到技术产业化突破的全流程研究,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清华、北大等高校科研人员和硕博研究生深度参与集成电路设计、先进制造、关键装备材料零部件、先进封测等全产业链科研攻关实践,推动高校科研力量与经开区集成电路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科研资源、信息开放共享,形成创新成果的链接、聚合、流动与溢出效应,协同打通“基础创新-原型验证-工程开发-量产转移”全创新链,加快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整合创新。

2.以产业真问题为牵引,产学研“三融合”,加快培养集成电路高层次创新人才。聚焦集成电路关键领域,创研院推动高校与集成电路龙头企业深度合作,依托产学研“三融合”,加快集成电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一是在物理空间上深度融合,将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融入到产业一线。支持清华、北大等高校在经开区建设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深入北京集成电路产业腹地,与经开区北京超弦存储器研究院、中芯京城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北京集电控股有限公司、赛莱克斯微系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联合,实现集成电路科研与产业物理空间的融合。二是校企导师深度融合,校内导师深入产业实际应用、企业导师深入人才培养。由中芯国际北方华创集成电路企业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同等水平的资深技术专家作为产业指导教师,与校内导师形成校企双导师指导组,师生共同面向产业实际问题,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企业导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并参与学生科研成果的评价考核。三是培养过程与产业一线深度融合。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明确研究课题并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让学习与实践落在真实的应用场景,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或者有明确成果转化背景的课题组开展综合实践和实训,利用产业一线的先进研发平台资源,让学生在产业一线发现真问题,在创新一线研究真问题,在需求一线解决真问题。

3.大力改革创新,重构硕博士培养体系,突出关键技术攻克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以培养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集成电路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改革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培养环节、产业导师等方面深化产学研融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从产业一线的具体需求中组织凝练研究生论文方向和研究课题,培养解决复杂问题和技术创新能力。在“真工程”“真问题”环境中培养研究生,着力提升工程硕博士的实践创新能力。清华大学针对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需求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制定全新的课程架构,设立6个核心课组,形成新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以集成电路制造与设计为中心,将集成电路学科的知识架构归纳为半导体物理与器件、集成电路工艺、集成电路设计、系统芯片与系统应用四个层次,成立了6个核心课组,以10门核心课为基础,构建从底层材料与器件到上层系统芯片与系统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突出关键技术攻克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

三、改革成效

创研院推动北大、清华等高校科研人员和硕博研究生进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装备、材料、部件、封测等全产业链科研攻关与实践,组织中芯国际、北方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北方华创等企业通过“揭榜挂帅”方式,联合高校攻关33个产业化课题。引驻教师40人和硕博学生150余人,在产业一线开展科研实践,参与重大项目17项,开展新技术研究项目10项,初步形成了科教产教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研究院通过整合有关高校院所、头部企业等多方资源,实现了从有组织科研到有组织创新人才培养、再到有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跃升,为首都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在本案例推广过程中,要结合区域产业优势组织人才培养体系,选准人才培养方向和重点,针对当前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多方力量共同进行攻关。要充分利用高校院所技术力量,结合产业需求进行科教产教融合发展。

案例三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青年“微创新”体系激活企业创新动力源

点评: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开展青年“微创新”实验,围绕产品开发、技术搭载等方面,鼓励青年开展创新课题,建立青年“微创新”实验室,组建青年品鉴官团队,开展“大咖小咖说”创新文化活动,搭建青年科技工作者互动交流平台。青年“微创新”实验室拥有专项创新经费,每年约组织1000余人次青年投身创新实践,助力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提升创新攻坚能力。这项改革实践紧扣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需求,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改革背景

青年“微创新”体系是北汽集团所属研发机构——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团委(以下简称“北汽研究总院”)围绕青年工作主体,以服务企业经营发展、服务青年成长为原则,聚焦主营业务所开展的青年创新工作。在公司党委的关注和支持下,青年“微创新”围绕产品开发、技术搭载等方面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搭建青年成长平台,构建创新生态,鼓励青年积极开展创新课题,提升创新能力,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健全青年培养机制。

通过提供相应的场地、资源和专项经费支持,不断完善青年“微创新”的运营模式,为创新课题的孵化开发提供更简化的费用申请及报销流程,提供课题开发支持、平台推广以及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等内容。截至目前,青年微创新体系已有70余项创新项目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累计为公司创造效益达千万元。

二、改革做法

1.建立青年“微创新”实验室。研究总院建立青年微创新实验室,为青年创新提供场地资源,先后引进工业级3D打印机和光固化打印机,方便研发工程师快速实现创意落地,打造符合青年需求的创客空间。研究总院每年为青年创新提供100万元的专项经费及相关资源,助力青年创新。同时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机制,如《青年微创新管理制度》《青年微创新课题财务简化流程》《微创新课题管理办法》等制度。

2.设立青年“微创新”课题。课题突出“微”字,通过人人创客的形式,激发研发人员个体的能动性。鼓励自发形成3-10人的青年创新团队,针对创新产品和前沿技术申请“微创新”课题进行自由开发。青年“微创新”课题践行开放平台、自由研发的理念,鼓励青年大胆尝试,让创新触手可及。同时,为创新团队配备一名课题相关领域的专业总师担任导师,负责课题的技术方案把关及内部评审等工作,为青年创新课题工作开展保驾护航。在课题申请立项过程中,坚持宽进严出的原则,在创新课题提出阶段开放鼓励,在成果验收阶段严把质量关,通过行业对标、专家评审、工程评估等方式,全面考量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和经济性,予以重点推广和深度挖掘。

3.打造青年创新分享交流沙龙。“以经营为中心”打造青年创新分享交流平台——创新沙龙,鼓励研发工程师立足岗位及研发项目,按季度开展创新交流分享会,分享不分领域、不同内容的创新议题、科技成果等内容,推动研发工程师全方位、多方面发掘自己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青年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在分享和交流过程中,围绕产品改进、性能优化、质量提升与项目管理、零部件管理、职能管理等方向,引导研发青年逐步拓展创新视野,增长项目经验,逐步夯实在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攻坚克难的能力,创造出对实际工作产生更高价值的产品、发明。

4.组建青年品鉴官团队。为助力产品品质提升,挖掘青年人才,充分调动青年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建青年品鉴官团队,由1名队长、2名总协调、1名技术评价顾问及20余名研发青年组成。青年品鉴项目涵盖静态品鉴、产品调研、线上问卷等内容,培养青年工程师“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化意识,为产品研发提供有价值的青年意见。在静态品鉴会上,从青年的视角对产品亮点、痛点提出建议。动态品鉴会通过一般道路试驾,提出性能优缺点,为产品研发提出意见,助力品牌向上。

5.开展“大咖小咖说”创新文化活动。研究总院打造“大咖小咖说”青年创新能力互动平台,通过开展系列创新文化活动,进一步传递青年声音,强化青年阵地,让青年工作与研发工作同频共振。项目主要通过主题分享、现场培训、主题辩论、答疑解惑等形式,拓展青年创新思维,营造创新环境,帮助青年提升能力。邀请总院党政领导、青年榜样、研发一线工程师与青年通过导师制等环节进行主题分享、经验交流,帮助青年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共同探讨职业规划、人生发展等议题,促进成长。

三、改革成效

青年“微创新”体系力求将青年的创新优势转化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各项青年创新项目为抓手,有效地增进青年骨干的交流协同,帮助青年拓展创新思维,提升业务能力,为研发工作输出青年创新思想,有效助力研发业务。

1.突出结果应用。青年“微创新”实验室每年约组织1000人次青年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涉及智能化、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前沿领域,共分为生产攻坚类、技术创新类、品牌营销类、质量提升类、精益管理类、服务保障类6大类,累计开展创新课题立项350余项,有70余项已经应用到实际生产中,10项创新课题荣获北京市级荣誉。青年“微创新”项目参加了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会场的展览以及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青年“微创新”成果展览,接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检阅并广受好评;以青年“微创新”体系为基盘,累计开展动静态品鉴会、大型评价活动42场,提供有效评价问卷580余份,参与产品课题研究,为产品研发发出“青年之声”,为研发工作提供优质的改进建议。

2.以赛促进。以青年“微创新”实验室为依托,对内,聚焦产品提升和管理提升打造“达尔文杯”微创新大赛,激励研发工程师主动发现当前工作中的“急难险重新”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产品向上、管理向上创造出有价值的创新课题项目,自办赛以来,累计120多个项目脱颖而出,实现降本1000多万元;对外,强化跨界交流、创新共享,连续七年承办北京市源创新大赛,参与并负责赛事组织筹办工作,邀请全市范围内不同行业局总公司围绕青年创新开展同台竞赛,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16个项目脱颖而出获得市级荣誉,在与不同业界优秀青年的交流对话中实现创新思维提升,逐步夯实在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攻坚克难的能力。

3.点燃创新氛围。以研发版块基层团支部为依托,持续开展5季共60余期主题沙龙,分享新鲜获取的前沿技术,交流各自创新成果、心得体会等;通过主题分享、现场培训、主题辩论等不同形式,推动开放交流和思维碰撞,为项目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在本案例推广过程中,要坚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着力构建支持机制,引导更多青年参与进来。要坚持需求导向,引导青年工程师树立客户思维和市场化意识,积极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微创新推广应用,不断发掘新的市场机会。

今天推出第四篇“科技人才培育与激励”典型案例

为鼓励大胆改革探索,激发各单位和基层科技体制改革的首创精神,北京市科技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近期编制发布了《2023年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汇编》。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新媒体平台推出《学案例 促改革》专栏,介绍《2023年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汇编》相关内容,做好科技体制改革案例总结及宣传推广工作,更好地发挥以案例促改革的实际效用,助力北京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2日 下午5:18
下一篇 2024年4月12日 下午5: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