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时代绿色发展理论的不断深化,大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逐渐更为深入。同时,绿色发展观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在不断更新,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吸纳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自然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得以完善,是应对生态资源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事实上,绿色发展观的内涵演进特征,已经从发展早期的注重意识养成到绿色发展上升为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亦在当前阶段得到了显著增强。
理论逻辑。绿色发展观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它不仅借鉴吸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的生态自然观,同时也吸纳了早期国外的生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国内不同时期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内涵。首先,绿色发展观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思想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在儒家的生态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揭示出人与自然存在于同一个生命有机体中。在道家的生态思想中,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出自然界有独特的存在和发展的运行规律,人要遵循自然的运行规律。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与天地万物是宇宙所创生出来的、有生命的存在物,存在着休戚与共、紧密相连的生态联系。法家提出的“守成理,因自然”,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流露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闪耀着人与自然同生共荣的思想火花,彰显着绿色发展观的深厚历史底蕴。其次,绿色发展观的形成源自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两者之间休戚相关,存在着有机整体性和不可分割的关系。自然界的现实客观性表明了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供给。人类生产活动的物质资料都来源于自然,利用自然界进行生活与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提升。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描述的索不达米亚、希腊等生态环境破坏的真实事迹,揭示出人类属于自然界,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无法脱离自然界,并通过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绿色发展理念起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初步奠定了绿色发展观的探索基础,形成了朴素的绿色发展思想。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坚持推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绿色理念。随着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开始逐渐发展。进入新时代,具有时代特色的绿色发展观形成,科学阐释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历史逻辑。从世界发展演变过程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在农业文明,人受自然奴隶,人类活动受到自然界的约束。第二个时期是进入到工业革命时期,人开始征服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变化。随着发展实践,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以此为契机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三个时期,进入到以信息化为主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巨大转变,人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共存。人类对生态科学的理性认识逐渐加深。成为自然界的守护者,在这个时期绿色发展观得以提出。
现实逻辑。绿色发展是我国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当前应对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对于我国来说,在过去追求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我国传统发展模式呈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自始至终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优美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客观把握,以及对人民幸福生活与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我们必须实现转变发展模式,持续推进绿色发展观的落实,探索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新时代绿色发展理论不断发展、升华,绿色发展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人民对绿色发展的认识逐步深化,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显著增强。新时代的绿色发展观呈现出鲜明的演进特征。
在发展绿色发展观的早期形成阶段,往往更加注重意识养成。从早期的讲话和政策文本中不难发现,绿色发展观的内涵更多的注重培育理念,提升人民的理论认识,从思想上树立起绿色发展理念和良好的生态价值观。“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大力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随着国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出台,绿色化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标。目前,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是绿色发展观落实的根本目的,也是让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生态环保共识的举措,亦是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入人心的关键所在,绿色发展观也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价值取向。
在绿色发展观的中期推动阶段,随着绿色发展实践的不断推进,绿色发展内涵更强调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方面,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调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伴随着《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提出要更加精准、科学的开展。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持续性方面,提出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生动展现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承担全球生态责任,积极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将“双碳”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加强支撑保障措施。由此可见,绿色发展更加强调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绿色发展观目前的深入阶段,我国已经进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绿色发展逐步上升为国家方略,绿色发展体现在国家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之中。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是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在2022年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可以看出,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绿色发展观仍旧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
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的实施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绿色发展观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也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容容讲师、郭恺玥硕士生、李智宇硕士生,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生态服务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9Q056];湖北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乡村水生态治理体系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编号:BSQD2019070]研究成果。
来源: 光明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