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李圭白在合作企业设立于武汉汤逊湖的污水处理厂现场授课,为地方培养生态环保人才。
学校构建三级学科竞赛管理运行机制,以赛促学,图为学生团队在湖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
武汉工商学院自2002年创建以来,始终扎根荆楚大地,在这片红色热土、文教重地中得到充分滋养。该校把自身置于中国高等教育全局里谋划,放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思考,立足湖北、融入湖北、服务湖北,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廿载以质图强、弦歌铿锵,该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探索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有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以校地同频共振、合作共赢的生动实践助力湖北省高质量发展。
廿载擎旗奋进、创新引领,该校获批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被确定为第45届、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成为湖北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单位、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等。
优化布局 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今年6月,该校会计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广告学4个专业入选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累计1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构建与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格局,聚焦国家战略和地方重点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真正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校长孔建益介绍。该校紧密对接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紧扣产业发展脉搏,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新增了机械电子工程、机器人工程、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数字经济等与湖北现代产业体系紧密对接的新兴专业,“数字商务与管理”和“资源环境与智能化工程”2个学科群入选“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以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服务湖北省高质量发展。
深化融合 校地、校企携手共育时代新人
6月,该校生物制药专业25名毕业生在武汉药明康德新药开发公司完成项目实验与研发实训后,全部顺利入职,这已是该校连续第6年定向为该企业输送人才,该校每年像这样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扎根湖北就业创业的毕业生不胜枚举。
10月,该校与湖北省人才事业发展中心签订就业创业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黄家湖大学城就业创业服务基地”,助力湖北省人才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近3年,该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比例达6成以上,且薪酬水平持续攀升,该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做法与成功经验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湖北省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
该校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专创融合,培养了7万余名“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应用型人才。
自2004年成立校企合作俱乐部起,该校就持续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机制、新路径,打造了“四个对接”的鲜明特色,让专业和企业“双向奔赴”。该校与省内100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共建专业、课程、师资、实习基地和创新平台等,以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为示范引领,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专业、产业、课程、师资、平台一体化。
积极建设产教融合综合平台,校企共建生态环境产业学院、会计与审计行业学院、泛IT产业学院等,建成3660平方米的“工程训练中心”,教师、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联合授课,通过“真场景”“真过程”培养地方行业产业紧缺人才。
该校与武汉市洪山区深入开展区校合作,助力洪山“大学之城”建设;与潜江市人民政府、随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潜江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随州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
该校以专创融合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范式变革,通过全程化实施“双创”培养、多样化开展“双创”培训、真实化构建“双创”平台,形成了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结出累累硕果。10个月销售额超5000万元、解决近50人就业的2021届毕业生李义凡成为留汉创业大学生代表;“芦丁鸡一体化产业链项目”学生团队获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总决赛全国一等奖,项目落地后带动荆州市监利市分盐镇扒挡村40多名村民就业;《字绘中国》文化项目被列入教育部2022年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名单,《字绘武汉》入选2017年度武汉市设计行业重大创新成果。近10年,该校立项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50余个,孵化大学生创业团队300余个,获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强化创新 建强学校社会服务创新体系
今年暑期,该校“低碳视域下水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研究”项目获批2022年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项目暨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北研究院武汉分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成为该校助力长江大保护、打造湖北绿色发展高地又一范例。
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该校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湖北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构建了卓有特色的社会服务创新体系,推动创新要素聚集与成果转化,校企共建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创新平台8个,大批师生同创、校企共研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湖北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该校“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被列入湖北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研发的“无人交付式物流系统生鲜速递服务平台”入选商务部“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试点项目”,依托中心的智力资源开展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科研协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等,成为武汉市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产生经济效益4.18亿元。
主动服务湖北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校企共建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武汉实验室、魏复盛院士专家工作站、湖北省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共研“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 把向大孔树脂脱氮工艺”废水治理关键技术,应用于湖北等10余个省市的50多项污水处理项目,被院士专家组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实现经济效益9.94亿元。
社会服务创新体系建设也给该校带来丰硕成果。近5年,该校主持各类科研项目458项,承担社会服务项目200余项,2021年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超1600万元;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发展研究奖”等科研奖项60余项;获批湖北省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节水型高校等。
践行责任担当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汇智聚力
5月,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发文,通报表扬2021年度省派驻村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该校获评“工作突出派出单位”。
从2011年起,该校已连续10余年在荆州市江陵县、宜昌市秭归县等地开展驻点扶贫及乡村振兴工作,形成了“党建 专业 人才 产业”的武工商模式。该校率先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以党建领航、专业助农、人才兴农、文化惠农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以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该校成立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中心和区域文化产业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为黄石市阳新县富池镇和黄冈市麻城市福田河镇、夫子河镇等地制定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对襄阳市保康县尧治河村废弃矿洞进行改造升级,发展特色文旅产业;组织师生团队赴秭归县职教中心为计算机、物流专业的学生传授农村电商新模式、新思路等。
打造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廿载薪火,梦想当燃,该校以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为示范引领,实施“四航工程”和“十个一”行动,引导学生勇挑重担、担当大任,涌现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邓丽、“湖北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杨帆、“湖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刘煜宸等典型。
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蝶变。该校于2012年成立“邓丽班”,十年如一日帮助乡村的孩子圆梦,获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每年暑期,该校都会组织师生赴湖北各地爱心支教、助力乡村文化振兴,2022年就有7支志愿服务队前往宜昌、咸宁、襄阳、鄂州、恩施等地中小学,弘扬传统文化,“晨曦之光”志愿服务队成为团中央全国“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该校绘画专业学生还曾赴荆州市江陵县马家寨乡马林村绘制150米孝道文化长廊,引导传承文明乡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校党委书记、省政府教育督导专员刘生元说:“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不渝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奋力开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新局面,为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继续贡献武工商的智慧和力量。”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