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体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于2024年1月11日揭晓,该评选是中国科技领域历史最悠久的评选活动之一,也是目前中国科技最权威的评选之一,代表了中国取得的最新重大科技成就。
2023年入选的每一项科技进展,都是中国科技迈向世界科技高峰的明证,让国人为之自豪。
本文来看一下,各高校为最新的10大顶尖科技成果做出的贡献。
01 北京大学
超越硅基极限的二维晶体管问世
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邱晨光研究员团队构筑了10纳米超短沟道弹道二维硒化铟晶体管。创造性地提出“稀土钇元素掺杂诱导二维相变理论”,并发明了“原子级可控精准掺杂技术”,从而成功克服了二维领域金属和半导体接触的国际难题,首次使得二维晶体管实际性能超过业界硅基10纳米节点Fin晶体管和国际半导体路线图预测的硅极限,研制出国际上迄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维晶体管。成果在2023年发表于《自然》杂志。
被集成电路顶级会议VLSI列入2023年度全球芯片技术器件方向重大进展;被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公司Intel在国际电子器件大会IEDM中列为首次满足集成电路业界需求的二维晶体管;被认为“突破了常规芯片的技术瓶颈,首次展示出二维半导体的高能效优势”。
02 清华大学
世界最安全核电站商业运行
清华大学牵头研制的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2023年12月商运投产,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模块化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运行的核电站,标志着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领域实现了全球领先。
高温气冷堆是国际公认的核电未来发展方向。在丧失所有冷却能力的情况下,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反应堆都能保持安全状态,不会出现堆芯熔毁和放射性物质外泄。
同时清华大学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的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首次发现项目也入选了本次10大科技进展。
03 中山大学
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首次发现
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成果:首次发现在14 GPa压力下达到液氮温区的镍氧化物超导体。这是由我国科学家率先独立发现的全新高温超导体系,成果于2023年发表在《自然》杂志。
这一研究成果将有望推动破解高温超导机理,使设计和预测高温超导材料成为可能,使超导在信息技术、工业加工、电力、生物医学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清华大学物理系张广铭教授是该成果的共同通讯作者。
04 西电
空间太阳能电站
空间太阳能电站(SSPS)是解决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答案之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段宝岩院士团队完成的逐日工程—世界首个全链路、全系统SSPS地面验证系统,主要技术指标世界领先。
逐日工程应用前景广阔。在太空,可助力构建空间能源网、空间充电桩,破解空间算力、星上信息处理、空间攻防及超远程探测的供电难题。在陆海空,可为空中飞艇、无人机群、海上移动平台、灾害及边远区域无线供电。
西电是获选院校中唯一的非985高校,但西电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实力有目共睹。段宝岩院士,西电本硕博毕业,致力于交叉学科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技术研究,为国家重大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的项目“高密度柔性天线机电耦合技术与综合设计平台及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05山东大学
阐明嗅觉感知分子机制
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乾研究员团队合作,阐释了II类特异嗅觉受体感知气味的分子机制,为嗅觉受体家族识别配体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开发靶向嗅觉受体的新药也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5月24日发表于《自然》。
上海交通大学李乾研究员为该成果的共同通讯作者。
06
其余重大成果
其余5项重大成果由中科院、企业完成包括:天问一号研究成果揭示火星气候转变;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证据;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可大幅提高粮食产量;首个采用自主研制全球首台1.2万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的万米深地科探井开钻;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07
回顾与建议
能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项目,显然都是最顶尖的研究成果,促进着中国科技的进步,可喜可贺。尤其是在卡脖子项目,争夺世界第一的项目取得进展,令国人自豪。
各位高考学子,要想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做出卓越贡献,需要对科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有做好长时间学习、读研深造的准备。不过目前还是好好学习,安心高考。
备注:文中如有引用的图表,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编者观点,带有局限性,不作任何决策依据。文中获奖信息整理自各校官网、中国科学院官网等。
图源:央广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