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Human Behaviour杂志在最新发表的社论中详细讨论了科学论文中文本回收(自我剽窃)的合理性及其边界,引发学术界对原创性和道德规范的深刻反思。
2024年3月25日,享有盛誉的科学出版机构Nature旗下的《Nature Human Behaviour》杂志,刊载了一篇引发业界热议的社论文章,意在阐明科学研究论文中"文本回收"的合适与不当之处。在当前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的背景下,这篇社论无疑为科研工作者和学术编辑提供了宝贵的行业指导。
文章首先强调,剽窃,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学术不端行为,绝不能容忍。
然而,当涉及到研究者在发表的论文中复用自己旧有文字时,其道德标准就较为模糊,业内对于所谓“自我剽窃”的看法并不统一。自我剽窃,或称文本回收,指的是在撰写新的研究工作时复制自己先前写作的语句或段落。
《Nature Human Behaviour》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文本回收是合适甚至期望的,尤其是在方法部分,因为科研项目中的方法往往与研究人员之前的工作相似或相同。
为了确保清晰和一致性,作者应该适当复用文本,并且始终需引用最初描述该方法的文章。然而,除了方法部分外,其他部分如引言、结论或讨论部分大量复用文本是不可取的,编辑和读者期待这些部分具有原创性。
社论特别指出,强有力的研究工作不太可能是通过在引言和讨论部分简单回收旧文本得来的。引言应该描述当前项目的背景和动机,讨论应考虑其影响和局限性。尽管在结果部分可以适当回收常用短语,但长段文本的复用会带来问题。
《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社论鼓励研究者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将之前工作中的方法信息复用到新工作中,并重申要引用最初介绍该方法的论文。此外,该期刊呼吁研究人员避免在非方法部分重用通用模板的文段,这不仅不恰当,也可能使文章模糊不清,降低论文的可接近性和影响力。
这篇社论的发布,不仅为科学论文的撰写提出了新的规范,也使学术界重新审视自我剽窃的界限。对于期待科研文献真实性的科研工作者而言,避免不必要的文本回收,维护论文的原创性和清晰度成为了重要的诚信行为。
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4-01862-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