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保研,5人清北!他们在川大造卫星(四川大学卫星)

人保研,5人清北!他们在川大造卫星(四川大学卫星)"

川大天格团队

“追寻那束光的不是卫星,而是我们。”说出这句誓言的,是来自四川大学物理学院天格计划团队(以下简称“川大天格”)的成员们。这是关于一群学霸团队的故事,因为怀揣对天文的热爱,他们在川大天格相遇相知,共同研制属于自己的卫星。

天格计划

天格计划(Gamma Ray Integrated Detectors,简称GRID),即空间分布式引力波暴电磁对应体探测网,是由清华大学于2016年10月发起的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目前已经有包括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及研究院所参与,已初步形成天格联盟。该联盟以在校大学生为中坚力量,以宇宙中的伽马射线暴、磁星等引力波电磁对应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立方星伽马射线空间探测网络的设计、研制、组网和相关天体物理科学研究。

不同于其他的空间科研项目,天格计划是一个大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优秀的创新型大学生为目的,面向基础科学前沿,理工学科交叉的多高校联合研究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创新课题。

天格计划的科学目标是与地面引力波探测器协同工作,以积累致密星体合并相关的伽玛暴样本,并研究这些星体的射流和相关物理学。该计划将研制多个绕轨道运行的卫星,实现全天候监控,为天体物理学提供新线索,实现新突破。

四川大学天格计划团队(SCUGRID)是天格联盟的成员之一,现由物理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系周荣老师、王忠海老师、康铭明老师和物理学系刘学文老师共同指导,多名研究生参与协作,大三大四为主体,大一大二为后备力量,以小组分工合作形式进行团体科研活动。川大天格团队成立至今已迭代四批成员,累计完成国家级大创4个,省级大创14个,校级大创11个。

7人保研,5人清北

四川大学第二理科楼的305实验室里聚集着意气风发的川大天格的成员们。10名大四成员中,有7人成功保研,其中5名同学将前往清华北大继续深造,两人继续在四川大学深造。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

人保研,5人清北!他们在川大造卫星(四川大学卫星)"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保研至清华大学工物系,研究生攻读方向——核电子学。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称号,亚太数学建模一等奖等,担任川大天格队长,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一篇SCI论文和一篇会议论文。

人保研,5人清北!他们在川大造卫星(四川大学卫星)"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保研至清华大学直博,研究生攻读方向——核动力。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得四川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称号,三年平均综测专业第一,曾担任阳光资助宣传员负责人,获得四川大学优秀学生助理称号。

人保研,5人清北!他们在川大造卫星(四川大学卫星)"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保研至清华工物系直博,研究生攻读方向——核技术应用。连续三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四川大学优秀学生,三年平均综测专业第二,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并获优秀一项,参与省级大创项目一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一项。

人保研,5人清北!他们在川大造卫星(四川大学卫星)"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保研至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攻读方向——放射医学。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校特等奖学金、综合一等奖学金、“中国核动力”一等奖学金。连续三年被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并当选优秀毕业生干部。从大一加入天格至今,一共参加了三项大创项目,均成功结题。

人保研,5人清北!他们在川大造卫星(四川大学卫星)"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保研至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究生攻读方向——核电子学。曾获四川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等,申请软件著作权一项。

人保研,5人清北!他们在川大造卫星(四川大学卫星)"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保研至四川大学直博,研究生攻读方向——核电子学。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人保研,5人清北!他们在川大造卫星(四川大学卫星)"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保研至四川大学直博,研究生攻读方向——核电子学。曾获2018-2019学年四川大学综合二等奖学金,2019-2020学年四川大学单项一等奖学金。

相聚天格,追光逐梦

2018年9月,刚踏进大学不久的杨景茹在物理学院大创经验交流会上了解到了天格计划。

“在浩瀚的宇宙中发射一颗属于自己的卫星,当时觉得这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但是心中也满是怀疑,这也是我能做到的事吗?所以怀着忐忑的心情,编辑报名邮件到午夜。当收到回复‘欢迎你加入天格团队’时,我的心突突乱跳,激动欣喜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杨景茹笑着回忆道。

2019年,一次电磁学的课间休息,天格计划团队的指导老师王忠海进行了招新宣讲,悄然改变了杨昊彦、余思源、何颖、冯禹涵、段寒、潘秋彤等人的未来的大学生活。“当时招新老师绘声绘色地宣讲,让我对宇宙奥秘研究和科研工作充满期待,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写邮件递交了报名申请,希望能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交流进步。”杨昊彦回忆说。

何颖在听到天格计划的宣讲后,她理性地分析了天格计划科研方向与自己专业未来发展的匹配度。当听到天格计划要发射卫星时,她被深深打动,于是怀着接触研究生师兄师姐、接触科研、为发射卫星贡献自己一份微薄力量的想法申请加入川大天格。

一路同行,攻坚克难

团队成立之初,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实现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跨越,制作第一颗立方星探测器。

“最难的就是不明确制作立方星的细节。我们的探测器是参照清华的方案来制作的,清华所提供的资料,大多只有框架,看完这些资料,只知道自己大概要做什么。前期在搭建实验平台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也走了不少弯路,只能多尝试,将清华的方案当作参考,在此基础上,与团队成员多讨论、多分析,拿出我们川大的实验方案。”何颖回忆道。

“在确定开始制作探测器后,我们去到了清华学习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能感受到工作任务非常的繁重。暑假期间我们团队在实验室反复练习测试,最终初步完成了探测器的组装。在最终实验的阶段,要调研实验内容及细节,同时还需要和清华团队反复沟通软件代码。”杨昊彦坦言。

人保研,5人清北!他们在川大造卫星(四川大学卫星)"

团队在清华交流

“困难还是很多的。记得刚开始接到一个实验室里没人做过的工作,那完全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真有点开荒拓土的感觉。”杨景茹说道,“我们找了很多资料,做了大量的模拟,也经历了很多失败,最后才慢慢找到一条明路。正所谓实践出真知,遇到困难还是要勇于尝试,不能轻易放弃。”

谈到实验常态,团队成员都非常有感触。“做实验啊,一做做一天,一个不注意,一整天的努力付之东流;涉及到放射源,各个时间段都要安排同学守着,所有的同学都要会操作,能发现实验的一些异常现象,实验前的准备,包括实验时间安排,实验流程,实验时要注意的细节,零零碎碎算下来要花1小时之久。对于一些条件比较苛刻的实验,比如在做角响应实验时,需要保证探测器的组件温度大致恒定,也要求环境温度大致不变,这就需要和气温变化抢时间,做实验期间,要全神贯注,一组测完下一组接着测,眼睛不敢眨,瞌睡都打不成。” 何颖感概道。

人保研,5人清北!他们在川大造卫星(四川大学卫星)"

装配完成后的探测器

“做实验其实是科研的最后一步,一个项目从理论分析、仪器购买、组装检测到最终的实验测试其实是不可分割的。前期可能会有一些预实验来寻找合适的实验条件,之后就是按照成熟的实验流程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完成实验。当然在做实验的时候千万不要想着偷懒走神,如果数据出了问题重做实验就得不偿失了。”杨昊彦回答道。

“做实验常态就是再来一次(不是),哈哈哈哈。因为一开始做实验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失误,所以经常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做同一个实验,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在大三最忙碌的时候,我们第一次因为做实验凌晨才走出实验室。走出门,外面静悄悄的,在路上和小伙伴们闲聊,发现彼此其实有同样的迷茫。有人开玩笑说着丧气话,但是最后还是相互打气。很幸运能有这样一段经历。” 杨景茹回忆道。

队长杨昊彦不禁感概在天格团队的两年里突破了自己的瓶颈:“我曾在大二的时候十分迷茫,不知道现在和以后要做什么。但是随着大三与团队成员们参与的科研工作越来越深,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而且取得了很多成果。十分感谢在我迷茫期不断开导和支持我的团队成员们。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共同的目标真的很关键!”

人保研,5人清北!他们在川大造卫星(四川大学卫星)"

指导老师王忠海和团队成员在讨论

因为志同道合

川大天格团队

一路上相互温暖

相依前行

期待明年

能传来他们卫星上天

的好消息

来源丨物理学院

文字丨吴嘉君 王若存 高泰

编辑丨郑怡 杜柳

责编丨王允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0日 上午9:43
下一篇 2024年4月20日 上午9: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