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中贡献高校力量
四项举措提升河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教育厅采取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改革等四项举措,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以更多高质量科研成果服务国家需求和河北经济社会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省教育厅建立了重点突出、结构科学、梯队分明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青年基金”助力新入职博士科研起步;“青年拔尖人才”助推优秀青年脱颖而出;“创新团队领军人才”造就紧密型自主创新研究团队及卓越领军人才;“燕赵学者计划”培育关键领域战略顶尖科学家,激发科研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厚植科研创新沃土。截至目前,我省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9.3万人,拥有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97人。
此外,我省强力推进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目前,我省新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点103个,新增康养服务、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相关本科专业点118个,撤销本科专业点55个。现有本科专业点2888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主导产业相关专业分别占到了19.36%、23.58%、41.05%,基本形成了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相对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坚持双轮驱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双轮驱动,落实加强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实施创新战略支撑计划,争创科技制高点。设立基础研究重点培育专项,遴选潜心开展基础研究、耐得住寂寞的科研人员,给予稳定支持。注重围绕需求服务发展,提升高校与企业协同攻关效能。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征集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创新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清单,探索建立“揭榜挂帅”机制,由高校牵头组建协同科研攻关团队,对具备良好转化基础的项目给予立项支持,进一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进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2022年,省教育厅在科技研发布局中体现“三个优先”,包括优先支持面向科学前沿与围绕国家、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并举的原创基础性研究;优先支持服务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高新技术研发;优先支持联合高水平科研院所、重点行业企业等各类创新力量进行协同创新的关键技术研究,谋划布局科技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重点培育专项、产学研合作专项等200余个项目。
坚持多方协同,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构建高校内部与外部密切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面向需求、多元融合、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引导不同类型高校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发展功能区管理机构、金融投资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实现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精准对接。
过去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松散且单一,为建立起更加紧密、长效的合作机制,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启动实施了“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分三批认定了51个服务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其中8个获批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截至目前,这些协同创新中心共汇集了81所高校、125家科研机构、129家大中型企业的创新资源,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1951人,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41项,突破重大理论、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439个,转化推广科技成果2295项,产生经济效益400余亿元。
营造科研良好氛围,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改革。省教育厅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行,健全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科研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建立“河北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评价专家库”,保障科研项目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公信力。强化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体系建设,成立河北省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专家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全省高校学风建设的领导,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在高校营造勇担使命、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目前,我省高校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服务全省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链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以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引导高校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使高校的科研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中贡献更多高校力量。
来源:河北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