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协发布了《关于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拟表彰对象的公示》,表彰名单共285个名额,包括7个奖牌、26个奖章和252个奖状。西安交通大学1人荣获全国创新争优奖章,5人荣获全国创新争优奖状,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3。
(图源:青塔Pro)
全国创新争先奖于2017年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国科协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表彰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团队。该奖被视为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奖项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本次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表彰对象中,共有9位院士入选;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表彰对象中,共有40余位院士入选。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
王铁军
王铁军,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损伤与断裂力学、重大装备结构强度等相关研究。
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长期以来,仅有美、日、德等少数国家能够自主研发。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王铁军教授团队敏锐地察觉到突破燃气轮机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前瞻性地组织申报了我国第一个重型燃气轮机的国家973计划项目。2020年,国内首台F级50MW重型燃气轮机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该项目的成功使我国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具备自主生产和替代进口的能力,实现100%自主化国产设备。
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
卢秉恒
卢秉恒,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增材制造标准委员会主任等。主要从事机械制造工程、增材制造(3D打印)、生物制造、微纳制造等相关研究。
增材制造技术,又被称作3D打印,是制造业的“后起之秀”,在航空航天、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应用。卢秉恒院士是我国增材制造技术的奠基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投身于这项技术的研发工作,经过刻苦攻关,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3D打印原型机,在国际上首次把3D打印应用于颅颌面骨的个性化制造,牵头筹建了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实现追赶超越,让我国增材制造技术不仅实现了产业化,更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苏光辉
苏光辉,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汽液两相流动与沸腾传热及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分析、核动力系统稳态与瞬态热工水力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核电厂严重事故现象学等研究。
先进核动力系统是舰船核动力及第三代核电的重大需求,核心设计分析工具是保证先进核动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要保障。苏光辉教授解决了窄缝通道内流动换热机理、核动力系统全尺寸多因素强耦合精确设计、严重事故复杂进程准确预测诊断等制约我国核工业发展的关键卡脖子问题,“弥补了国内研究空白”“优于国外同类技术”“项目总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团队成果获得了科技部、原总装备部、国家能源局等组织的项目验收与高度评价。
荣命哲
荣命哲,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等。主要从事直流电力装备技术、电力装备智能感知与运行维护、电力设备智能设计与数字孪生技术等离子体生物电磁技术及应用研究。
荣命哲教授长期致力于电力开关装备的自主创新研究,先后突破了船舶综合电力技术的一大瓶颈,支撑了世界最大的城市直流电网建设,出版了国际上第一本直流开断领域的专著《直流开断基础及技术应用》,解决了我国百万kW核电、水电建设的“卡脖子”问题,实现了开关电器设计方法的变革……多项成果填补领域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徐卓
徐卓,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教授。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承担了军工配套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和国防预研基金、863重大项目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涉及弛豫型铁电单晶、电场诱导和压力诱导的铁电体、反铁电体和低相变压力铁电陶瓷材料及微结构等。
徐卓教授研究团队曾揭示了弛豫铁电单晶高压电效应的起源,研发出了钐掺杂的PMN-PT单晶,其压电性能超过4000 pC/N,相比未掺杂单晶提高了一倍。在此基础上,利用电畴结构调控,消除了单晶中对光起散射作用的铁电畴壁,首次在PMN-PT单晶中同时获得了高压电性和高透光性,突破了长期以来二者难以共存的国际难题。成果“具有超高压电性能的透明铁电单晶”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黄佐华
黄佐华,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燃烧学会首届Fellow,国际燃烧学会理事,国际内燃机学会理事等。主要从事天然气掺氢发动机、清洁含氧燃料发动机、 柴油溶气喷雾与发动机燃烧、混合燃料着火延迟期等研究。
黄佐华教授是个土生土长的交大人,本硕博均在西安交大就读。毕业后,他将关注点投向内燃机燃烧中的共性基础问题的研究,从火焰传播、燃料着火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方面进行内燃机燃料的燃烧基础性研究,从微观层面认识内燃机燃烧现象,为内燃机高效低污染提供基础和机理方面的理论支撑。带领的团队不仅推动了西安交大内燃机研究的快速发展,更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走在国内前列、国际前端。
创新发展,科技为先。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工作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突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发展战略,在基地建设、科研成果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竞争力显著提升。
西迁以来,学校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创造了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00余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一代代交大人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用一项项科研成果、一次次技术攻克告诉世人,交大人永远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长期以来,交大以培养具有广博精深知识、良好思想品德与创新精神,能在未来跻身于世界一流科学研究和创新发明的卓越人才为目标,高度重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在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204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基础上,学校积极鼓励本科生尽早涉足科研,结合西安交通大学的学业导师制度,一大批胸怀科研创新梦的本科生大二便进入实验室,在名家教授指导下展开科研攻关,在青春的赛道上脱颖而出。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备)
(核工程钠回路实验台控制室)
(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在强大的科研教学平台支持下,经过良好的科研训练,交大学生在本科期间就做出了很多创新性成果。如,霍卫光本科期间在国际著名物理期刊Phys. Rev. A上发表论文;赵雅婧本科期间在国际顶级期刊Energy发表论文;李长昊大四时在美国物理学会(APS)旗下经典期刊Physical Review A发表论文,提出一种基于电光效应耦合金刚石单自旋比特和超导比特的新方法……
心怀科研鸿鹄志,不负使命再出发。2023,欢迎莘莘学子选择西安交通大学,来此与29万余名“学长学姐们”一起探索科学奥秘,解决学科难题。学校也将始终坚持激发兴趣、鼓励创新的原则,助你跃上更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帮助你不断发掘自身潜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获取关于国家首批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安交通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文章素材来源:青塔、西安交通大学官网、新闻网、官微、教师个人主页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