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专栏 – 博士毕业不做科研是不是失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X-MOLNews

编者按

又是一年入学季,为帮助新生尽快适应从大学生到研究生的转变,X-MOL团队从过去发表的诸多文章中,精选一些作为“开学专栏”。希望这些内容能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将来少碰一些钉子,少走一些弯路。

下面这篇文章发布于2018年8月。博士的数量在近些年猛增是不争的事实,博士是不是只能做科研?不做科研是不是就是失败?如果不做科研,还能做什么?

硕士三年博士三年拿到博士学位,这算是常态;有些人短一些,硕博连读五年;有些人倒霉一些,光博士就读了五年。读完博士如果不想继续混迹于学术界,身边肯定少不了这样的声音:拿了博士学位不做科研,那这些年的辛苦又是为了什么?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你读完博士却准备离开学术界,你妈可能会认为你白读了个博士,甚至你自己都会怀疑自己。

其实有些时候,不是想不想做科研的问题,而是找不找得到位置做科研的问题。博士毕业想直接找教职,就目前国内外的大环境,几乎不可能,先得找博后吧,博后一期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十四五的年纪如果运气不好找不到教职,再想转行……

大环境可能比你想的还要残酷。Nature 杂志在2017年做过一次调查 [1],对象是全世界范围内超过5700名即将毕业的博士,他们中的52%表示希望继续投身学术研究。然而现实数据却十分冰冷,在英国每100个博士生最终只有3到4个能在大学或研究所里拿到终身教职。当然,这个比例还是比英国年轻足球运动员拿到职业球队合同的比例——1%——要高不少。当期Nature 以社论(EDITORIAL)[2] 的形式告诫年轻的博士生们,“永久教职非常稀缺,大部分人要做好离开学术圈的准备”。而且面对博士生们的学术研究热情,“需要有人让他们知道这一点”。

开学专栏 - 博士毕业不做科研是不是失败?

图片来源:Nature [1]

视线回到国内。此前一项统计表明 [3],我国博士毕业生中选择继续走学术道路的也不少。以北大2014年数据为例,在国内做博后的比例为16.03%,出国做博后的比例为12.85%。但这项统计并没有根据专业进行区分,仅根据笔者自身的博士及博后经验推断,自然科学领域的比例应该比这个高,这么看来希望继续做科研的博士比例应该与Nature 之前调查的结果相差不大。但做博后只是做科研的第一步,能不能留在学术界还不太确定。

开学专栏 - 博士毕业不做科研是不是失败?

这么看来,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如今大部分博士生的未来职业道路并不在学术圈中。

再回到标题,博士毕业不做科研是不是失败?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这相当明确。那么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如此普遍存在,一年又一年的折磨着博士毕业生们呢?博士生们在求学期间应该如何做好准备面对这种艰难的选择?

本月初,牛津大学医学系的在读博士Philipp Kruger在Nature网站的“CAREER COLUMN”上也讨论了这些问题 [4],他旗帜鲜明地否定“博士走学术道路才是成功”。同时,结合他自身的经历和经验,给了博士生们一些建议,同时他还强调了导师们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笔者深以为然,让我们跟随他的视角,结合笔者自己的经验,看看除了学术界,博士们还能在职业道路上有哪些选择。

首先Kruger表示,在他作为博士研究生的最后一年,他同样发现自己正被不明朗的学术前途和惨淡的就业前景所困扰。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无疑会增加博士生的压力,让他们变得更加焦躁和抑郁。Kruger认为科学界应该改变人们对于博士未来出路的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科学家们需要开始接受和承认一个简单的事实:离开学术界的科研工作者并非是失败者。

研究生和导师们应该开始将博士这几年视为科学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将其作为适应各种职业的“敲门砖”。如果学术界能接受这种观点并进行相应的改革,那么目前“博士走学术道路才是成功”的狭隘观念,就有可能被逐渐改变。

博士生、导师、学校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做一些事情来帮助改变目前的状况,避免未来博士们遭遇职业生涯的真正“失败”。

开学专栏 - 博士毕业不做科研是不是失败?

博士生可以做的

想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博士的经历其实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从管理自己的课题、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到在人群前做报告,以及指导低年级学生。这实际上已经与未来可能的工作建立了关系,好好整理自己的感受,确定自己喜欢的工作模式。Kruger说,比起在实验室收集数据(做实验),他自己更喜欢讨论和展示它们(做报告)。

培养一系列技能。Kruger表示,在他读博士的初期,就意识到要培养一些通用的能力,例如团队合作、管理多名学生、项目管理和时间管理和会议报告。他认为,可以从实验室以往的活动获得有关经验,比如组织活动、参与教学、会议交流甚至写写博客,努力让自己做的更好,主动地提升能力。这些技能在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其他很多领域的工作中,都一样需要。

了解外面的世界。大学里的学生就业服务部门可以带来很多启发,如果有专业的职业生涯顾问那就更好了,他们能帮助博士生更好地自我评价,并且将他们的特长和技能与社会角色相匹配。此外,还可以阅读感兴趣领域的招聘广告或者参加招聘会,无论是学术界的职位还是企业的职位,了解这些职位有哪些职责,有哪些技能和经验的要求,这对于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非常有帮助。

多与职场中人沟通。仅从网上的信息是无法了解某个职位的真实情况的,Kruger认为最有价值的见解是与真正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交谈。而且他发现,那些决定走出实验室而从事其它类型职业的人,知道这个过程的痛苦和难点,而且更愿意与他人分享经验。自己实验室的师兄师姐,或者其他校友,都是很好的资源,可以在社交媒体上主动与他们联系,从他们身上吸取经验和教训,甚至还可能获得一些实习甚至正式职位的信息。

建立人脉。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例如各种校友群,这能够让博士生快速建立个人职业关系网络。同时,在会议、研讨会或者其他集会中如果有你希望结识的人,那么在当时交谈之后要记着跟进,让他们记得你,这样再寻求建议和工作经验分享的时候才会更容易一些。

参与实习。利用自己或者导师的关系网,让导师向一些相关的人发邮件推荐自己,寻求一个实习机会。或者,直接发邮件到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来申请实习职位。实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相关行业,也有助于更清楚的了解自己。

导师可以做的

导师应该鼓励学生对不同类型的职业保持自由和开放的心态,并帮助学生们找到相应的信息,毕竟导师的人生阅历要丰富的多。然而,大部分导师可能对非学术类的职业知之甚少,在巨大工作压力下也鲜有热情来关心学生学术研究之外的事情。在上面提到的Nature 调查中 [1],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能从导师那里获得非学术类职业的信息。

博士生自己很难改变学术圈的现状,Kruger认为导师们有责任帮助学生指引未来的道路,无论是不是科研。

支持学生的职业发展。导师们应该在学术研究之外,为学生提供一系列职业发展上的帮助,例如申请助教、实验室管理、主持会议、撰写论文和基金申请甚至与企业界合作项目等等。这些锻炼很有必要,而当学生必须锻炼某种技能时,他往往会收获很多东西。

建立灵活的工作环境。Kruger称,他遇到的有明确职业计划的高年级博士生,通常来自工作灵活、压力较小的课题组。导师鼓励学生在学术研究之余参加实验室之外的活动,这让他们受益匪浅。但Kruger也说,他也知道有不少人整天就只能呆在实验室,导师给的学术研究压力非常非常大。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博士生毕业之前想离开学术界,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必定是“两眼一抹黑”,结果可想而知。

鼓励学生参加实习。有些学校的博士课程里包含了校外实习的选修课,有的甚至是必修课。Kruger称赞了这种制度,这对于积累工作经验非常有必要。他说有个朋友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实习了三个月,参与起草各类文件;还有个朋友帮助BBC拍摄科教纪录片。那些参加过实习的学生都非常重视这一经历。

让学生知道导师会支持他们。可以说,导师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公开支持自己的学生,即使某一天学生离开了学术界。不论是在组会上还是在课题组网站,导师都可以明确表示支持学生们追求自己的事业,无关学术圈内或圈外。这种支持会让学生们有勇气面对更多挑战。

作为一名博士,你有各种理由对未来的职业前景保持乐观。“就我个人而言,无论我未来的职业是什么,我都不后悔读完博士。” Kruger最后如是说到。

开学专栏 - 博士毕业不做科研是不是失败?

看完Kruger的态度,笔者也有些话要说。

“博士毕业不做科研是不是失败”这类问题的提出就代表着人们对博士经历的偏见,误认为博士期间的训练只是针对学术研究。现在数据摆在这里,大多数博士毕业后很难进到学术圈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即使你在博士期间很成功。像美国的终身教职模式,有90岁的老教授还在做研究带学生,这样使得新的工作岗位变得更少,也使得年轻优秀的博士缺乏进入学术圈的机会。不过,笔者仍然对博士们走出象牙塔,进入企业和其他行业的前景保持乐观。因为博士们在科研工作中得到的训练,给了他们在社会中立足之本,也成为国家科技、经济进步的基石。

其实我们去翻看一下国际大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就会发现里面有不少是博士。比如英特尔公司的第六位CEO科再奇(Brian M. Krzanich)就是一位化学博士。他从圣何塞州立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后,便到英特尔新墨西哥半导体工厂担任工程师,后于1997年成为马萨诸塞州一家英特尔工厂的厂长。在2003年出任英特尔全球组装和测试业务负责人前,他几乎不为外人所知,而该部门也在四年后接管了英特尔的芯片设计工作。2012年,欧德宁任命科再奇为英特尔COO,使之成为了这家芯片巨头的二号人物。2013年起出任英特尔CEO,并于2018年离任。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很多。

相信自己,无论你未来做什么职业,都不需要后悔读博士!能读完博士说明你非常有韧性、有耐心、努力且积极向上;说明你可以理解非常复杂的概念,能凭借证据来做决断,能周密地设计实验来获得关键数据并从中总结规律;说明你能在表象之下发现事物的内在本质,能通过完善的科学思考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还说明你做事高效率,擅于安排任务并且执行下去。这一切,都在那张学位证里,也同时也在你自己身体里。

当然,这一切能力要转换为另一个领域内职业上的成功,还需要一段并不轻松的历程。持续努力,没有哪项工作会比拿到博士学位更难更折磨!

参考文献:

1.https://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50/n7677/full/nj7677-549a.html

2.https://www.nature.com/news/many-junior-scientists-need-to-take-a-hard-look-at-their-job-prospects-1.22879

3. 高耀, 沈文钦. 中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状况——基于2014届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 (2):49-56. DOI:10.16750/j.adge.2016.02.010.

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5838-y

(本文由叶舞知秋供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7日 下午1:25
下一篇 2024年4月17日 下午1: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