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月4日电(魏薇)芦笋,一种在春天蓬勃冒尖的蔬菜。其肉质洁白细嫩,口味香郁,富含蛋白质及人体必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而无脂肪,食用具有抗癌防癌、抗白血病等作用,也多见于欧美国家的高级宴会上。这种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销量较少的稀特蔬菜,如今在涟水县红窑现代农业产业区,连片数十个大棚内,却是清一色是碧绿茂盛地铺开,在这里,“外来户”芦笋成了村民致富的主要农产。
“芦笋是个啥?都没人知道的东西种了能挣钱?”——芦笋的主产区其实在山东,因此,当“汉唐书道合作社”刚刚把芦笋带入涟水时,当地农户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合作社的老板原本做建材,跨行农业后听说美国的“绿龙”是芦笋中的上乘品种,便开始了种植。然而,品种和水土上的差异使得瘦苗多,长势弱,收成不尽如人意,农户原本由好奇而积累的积极性便更低了。
2015年8月,江苏省农科院挂职干部团队为红窑现代农业产业区精准把脉,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打造起芦笋富民产业。据省农科院在涟水县挂职的副县长樊磊介绍,他们首先帮助合作社搭起了适宜芦笋生长的设施大棚,大力引进了美国优质抗病杂交新一代品种“绿龙”进行耕种,尤其在防病抗虫上,邀请院内专家坐镇,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指导,生物用药 物理防控的技术手段成为红窑芦笋打入市场“不留农残”的竞争优势。
“芦笋提早上市价格就高,延迟枯败期也是我们的技术主攻点。”樊磊说道。春节前后是芦笋的价格关键期,专家们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成功培植延寿芦笋种植。踩着提前量上市的芦笋,新鲜价可以冲到30元一斤。亩产2000公斤左右的大棚,亩均效益均稳定在2万元以上,伴随着3000亩的标准化芦笋种植基地规模性拉开,田野上的希望也蒸蒸日上起来。
为了消除规模扩大后的销路问题,樊磊又带着专家各处调研、集思广益,提出了拉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品牌知名度等思路。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的宣传优势,吸引涟水百姓前来大棚参观芦笋长势络绎不绝,拓展了芦笋在当地的知名度,又融资3000万打造了一条集科研、生产、营销于一体的芦笋饮料生产线,年利润达到白余万元。
芦笋也改善了当地农户的生活。追肥菜笋是密集型劳动,原本一年收入不到4000元贫困户被芦笋项目吸引而来,大部分还是上了年岁的老人,月入薪水已可达3000元。目前,专家团队详细编制了涟水县“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和休闲观光的“4 1”特色产业方向。“扶贫不仅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挂职一方,造福一带,正是我们发挥农业科技的要义。”樊磊说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