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爱情公寓》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好奇过这个问题:“吕子乔到底是干什么的?”
其实,剧中并非完全没有透露过:
答案就是:试药人。
那么,试药到底有多赚钱,能支撑他每天光泡妞不工作?
职业“试药人”,
一天赚一万
小熙在微博上看到一则好消息。
江苏疾控中心最强团队前往武汉开展疫苗临床试验研究。
这就意味着,这批疫苗的开发已经到了后期阶段了。
而临床研究中,很重要却经常被忽略的一个群体就是——“试药人”。
中国每年有超过1万种新药注册,而每种药在大规模推出之前,必须先小规模地在人身上测试,观察效果,尤其是不良反应,以决定是否能继续应用于临床、进入市场。
这个过程,就需要招募健康的志愿者,即“试药人”,进行安全性测试。
从科研角度说,“试药人”的意义重大,甚至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牺牲”精神,因为测试是有风险的。
而承受风险的,是试药人自己的身体。
因此,他们会得到相应的报酬补助,一次项目少则几千,多则上万。
甚至还有的项目,一周能到手7万块钱,相当于1天赚1万。
当然,报酬越高,风险越大,试药圈还流行着这样一个判断公式:钱数=天数*药物危险性。
不过,我们经常在电线杆、厕所墙壁看到的“招募”广告并不是医院直接发布的,而是通过代理机构,也就是中介,发布的。
中介每招募到一个试药人,可拿到200-300元提成。
招到足够数量的志愿者后,就带去医院体检。身体状况合格的,医院会告知各种可能后果,
志愿者签完知情同意书后,就可以进行药物测试了。
当然,观察药物反应的过程都在医院的监控下。
虽然过程无聊且存在意外,但对于实在走投无路的人来说,也是条搏一把的道路。
只是,在金钱的强大吸引力下,这个过程也渐渐变了味。
为了钱,不要命
在中国,大约有50万人在从事职业试药。
北京某医院的医生透露,无业者、大学生占试药人群体的80%~90%。
而疫情肆虐的武汉,大概长期存在有1000多位“试药人”,其中,大部分是高校的学生。
他们需要钱是为了基本的生存吗?
显然不是。
大学生王凯,家境普通,可消费水平却很高:
护肤品只用大牌,运动鞋要买AJ联名限量款……
钱不够,就借网贷,结果不知不觉欠下三万多,每月要还三四千!
他不敢和家人要钱,又嫌兼职来钱太慢,在催债人的疯狂轰炸下,他决定去参加试药。
而尝过一次赚快钱的滋味,人很难再过按部就班的日子。
00后女孩小文,第一次试药,是因为和男朋友看演唱会把钱花光了。
拿到6500块后,她把中介的联系方式删了。
没过多久,小文去长沙工作,在商场附近租了一间单人公寓。
和其他刚工作时贫穷的年轻人不同,小文租的公寓装修精致,交通方便,每周还有人上门打扫。
可交完 3个月房租后,她只剩1000多块钱了,于是又去试药了。
1天,抽了18次血,整个胳膊淤青,而购物车里已经塞满了喜欢的商品补偿自己。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有人赌博成瘾,需要不断地筹措赌资;
有人生意失败,参加过一次后发现生意还不如试药赚钱;
有人为了谈恋爱、旅游长期试药……
试药只参加一次两次的是少数,要么零次,要么无数次,直到完全不缺钱了,或者因此身体受损了。
他们钱赚得快往往花得也快,可试药却不能连续参加。
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一般要求两次试药之间至少间隔3个月。
为此,着急赚钱的中介和试药人想方设法应付体检。
比如,隐瞒试药史,把只有一个月间隔的人也塞进去;
用遮瑕膏把手臂上的针孔盖住;
让健康达标的人会多尿一些样本分给其他人一起用;
体重不够的,在身上绑个沙袋增重;
或者用假身份证。
在某三甲医院,中介嘱咐一个女试药人:“如果医生质疑,你死咬着身份证就是你自己的。”
甚至,当项目危险性过大、没人敢报名时,中介还有更丧心病狂的操作:压低报酬。
“试药人一看,钱不多,估计不危险,反而去了。”
所以,当你以为自己是在参加一项并不危险的实验赚点快钱时,很可能,你拿自己的身体做赌注,而报酬的大头却落入中介手里。
受伤害的不止试药人,还有付了数百万元想要得到真实数据的科研机构,
而这样的药物推出后,在患者身上实际运用时也可能产生偏差。
看似来钱最轻松,
其实代价最大
有人说,不是事前有签知情同意书吗?难道试药人自己不知道危险吗?
事实却是,签知情同意书的时候,很多人根本不会去看,或者哪怕知道可能的后果,还是抱着侥幸心理。
可是药三分毒,一旦中招,往往悔恨终身。
2014年,一位女试药人用了别人的尿液体检,顺利参加测试。
试验结束后,她才发现自己怀孕了,却不得不打掉孩子。
90后男孩沈雨辰,因为频繁试药,皮肤变得非常粗糙。
每到秋冬,他的手上脚上会像鱼鳞一样蜕皮,脱个衣服,掉落的皮屑都像下雪了一样夸张。
每隔两三天打扫家里,都能扫出半簸箕的皮屑。
更严重的是,2009年,他参加了一次试药,本以为只是走过场赚点钱,没想到却患上了面瘫。
现在,他脸上的肌肉不受控制,吃饭只能用半边咀嚼,喝水时嘴巴闭不拢,去哪儿都要戴着口罩帽子,十分痛苦。
另一名被报道过的“试药人”何金虎,2010年为了1万元报酬,参加了一款抗肿瘤药物的测试。
这次不是口服,而是注射。
没想到,针管从小腹拔出十几秒后,何金虎觉得肚皮像有几十根针同时在扎,接着浑身刺痛。
口渴、心慌、头痛等强烈的药物反应也出现了,医生对他进行了抢救,不断给他做心电图,结果显示心律不齐。
一直到现在,何金虎时常觉得喘不过气,无法进行剧烈运动,试药也无法再参加了,只好找了一份电梯工的工作。
他一个月收入只有两三千元,还要给家里寄一半,生活十分窘迫。
何金虎想过起诉医院索赔,可他根本没钱请律师,
每次看到小腹上细小的疤痕,他只能后悔地说一句:“如果重来,我不会选择试药”。
可人生没有后悔药可吃。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
一个高赞回答是:“年轻人不能碰的,大抵就是那些会坏了心智和习性的东西,尤其是快钱。”
小熙觉得,还有一样,那就是以透支身体为代价的东西。
而“试药”恰恰这两样都占了。
虽然药物测试是为了造福更多的人类,那些身先士卒的科学家值得我们敬佩。
但我还是不希望你仅仅为了买个包,就用后半生来承受这代价。
因为包会过时,而受损的身体,余生,都会在阵痛。
文/南小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