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的华科大见闻!(人民日报华中科技大学)

站在新的起点

华科人正以

“开局即加速”的姿态

砥砺奋进、劈波前行

1月3日

人民日报》头版

聚焦我校2024年首个工作日

将视角对准我校集成电路学院

刘欢教授团队

一起来看看人民日报记者

对团队的现场新闻速写

新年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的华科大见闻!(人民日报华中科技大学)

图为1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

把制备好的量子点薄膜晶体管芯片放到低温冷阱探针台中,设定好温度、电压等参数,通入二氧化氮气体,屏幕上很快显示出一系列有规律的波形数据……

1月2日一早,阴雨天的武汉有些湿冷,华中科技大学的量子人工嗅觉学术前沿青年团队实验室内却是一派火热景象。该校集成电路学院青年教授刘欢正带着团队成员李华曜副研究员、唐艳婷博士研究生等人,开展光电智能生化传感器芯片与微系统关键技术的攻关。

新年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的华科大见闻!(人民日报华中科技大学)

“高性能智能气体传感器可广泛应用于温室气体检测、流程工业安全、智慧医疗等重要领域,是世界各国竞逐的重要新赛道。”刘欢介绍,团队持续加强与汉威科技海康威视等行业龙头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电子鼻、光子鼻等先进传感技术和微系统的研究,逐步实现了关键芯片及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同时积极开拓量子点类生智能感知前沿研究方向。

武汉光谷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周边集聚了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近年来,光谷充分依托科教资源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光电子信息产业持续补链、延链、强链,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光电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国际市场占有率12%。湖北省政府日前印发的《加快“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2025年要达到7000亿元。

2023年4月,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牵头单位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光学超材料调控机理及微型气体传感器研制”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院士领衔、刘欢教授团队参与,以解决微环境中多组分气体检测的基础问题和技术难题为目标,积极探索基于光学超材料的气体传感新方法。

新年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的华科大见闻!(人民日报华中科技大学)

“经过近一年的科研攻关,以团队自主研发的高灵敏、非制冷中红外探测芯片为核心部件的光子鼻微系统,已经能够同时识别三种以上的多组分温室气体,比如二氧化碳甲烷乙炔等;在高灵敏甲烷检测方面,检测能力可达1亿分之一的浓度。”刘欢说。作为一名一线科研工作者,新的一年,她将带领团队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朝着微型化、高精度、多组分的智能气体传感方向继续努力,重点提升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同时与更多领军企业、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应用,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贡献更多科研力量。

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记者范昊天:“国之所需,行之所向。”虽然和这个科研团队的接触时间并不久,但从他们正在科研攻关的方向,以及身上那股锲而不舍的劲头上,我可以感受到整个团队踏实、务实的科研氛围。

新年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的华科大见闻!(人民日报华中科技大学)

刘欢为我校集成电路学院、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负责人领衔中央高校优秀青年团队培育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带领团队致力于光电子智能微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发。刘欢教授团队长期从事气体传感器研究,入选中央高校优秀青年团队培育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我校“学术前沿青年团队”。团队依托我校集成电路学院、湖北光谷实验室,立足智能传感器领域前沿,研究光电智能生化传感器芯片与微系统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联合领军企业和重点行业用户在环境气体监测、流程工业、智慧医疗等重要领域推动技术转化与应用,曾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编辑:杨楚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2日 下午4:14
下一篇 2024年4月12日 下午4: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