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挪死吗?这棵西迁大树越长越茂盛(树挪死吗-这棵西迁大树越长越茂盛吗)

“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1956年,攥着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粉色车证,孟冰茜教授一家三代从黄浦江畔迁至古都西安,开始了崭新且传奇的人生旅程……近日,秦腔剧《大树西迁》两会期间赴京献演,引出一个光荣的群体,一段60多年前的故事。重温波澜壮阔的西迁往事,西迁精神被再次唤起。

一路向西:“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上行囊去哪里”

大树西迁,枝繁叶茂。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不仅是剧中孟冰茜一家,还有西迁62年中无数平常而不平凡的人物和故事。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建设方兴未艾,开发和建设大西北成为国家的战略需求。“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只因祖国的一声召唤,一群知识精英从大上海奔赴大西北,从此扎根西部,开启一场伟大的教育拓荒。

彭康校长勘探新校址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他只身来到大西北,天天吃集体食堂,全然不顾自己已是花甲老人。连周总理都说,钟先生年纪大了,以留在上海为好。但他还是满怀豪情带头迁校,硬是在一片空地上建起西安交大第一个电机实验室。

84岁高龄的西安交大退休教师胡奈赛说,当年西迁的专列上,师生们情绪饱满,嘴里不时哼唱着欢快的歌。那时大家都觉得,未来生活充满阳光。

扎根三秦:“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

然而,与繁华的上海判若云泥。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马路不平,而三年自然灾害的来临,导致生活更加困难,吃饭都成为棘手难题。

但数以千计的交大人没有退缩。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正是以此为信念,6000多名交大人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面前,没有放松对学生的教育,没有放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更没有放松对科学技术的研究,新校园也从一片麦田中拔地而起。

西安交通大学东一楼

钟兆琳不仅为西安交大电机系增添了电机制造方面的设备,建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电机制造实验室,还培养过一批优秀人才,这其中就包括钱学森。

“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去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15 位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2018 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西迁老教授们点赞。

他们是开发西部的先行者,在半个多世纪里,历经风雨,扎根黄土矢志不渝,对祖国大西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密码”,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一面光辉旗帜。

开花结果:“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大西迁时,从南方引入、遍植于校园的各类苗木,如今大多已叶茂参天,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历程。

交大计算机教研室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自己编写并最早正式出版的计算机原理教材之一——《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于1961年出版;由陈大燮创建的热工教学团队,50多年来,一直是国家级的优秀教学团队;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陶文铨院士在西安教学60余载,桃李满天下……

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在传达西迁精神

伴随着第一批西迁人润物无声的感染与影响,越来越多的交大人沿着先辈走过的足迹,步履铿锵,足音响亮。

如今的西安交大,以“实业兴国”“向科学进军”“科技强国”为使命,不仅是重要的人才库、智力库,也是祖国西部部首屈一指的科教高地。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以顶天立地的科研姿态搏击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累计培养大学生23万余名,投身西部建设者达10万人之众,创造了29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三大奖226项,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灯塔。

薪火相传:去最需要的地方,是不变的底色

沿着西行之履的传承脉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交大也走出了一条创新务实、进取超越之路。

2015年,西安交大深度融入国家建设发展,面向海内外高校发起成立“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并成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拓展科教人文交流的“朋友圈”;中国西部创新港首座科研教学巨构工程主体封顶,这里将成为世界级科技中心,为国家西部发展提供新的智慧引擎,打造全新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成为我国第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

“西迁的历史与精神是老一辈交大人的,更是新一代交大人的。”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硕士生陈冰清说,新时代赋予西迁精神新的内涵,每个交大人都应勇做西迁精神的新传人,让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根植心中,融于血液,指引前行。

老教授在梧桐道

国家之需,乃我辈之责。西安交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林舒进去年来到偏远的正阳镇挂职扶贫工作,他用专业知识帮农民找销路、动员社会力量资助贫困学生。“我们觉得学以致用,这个才是我们最大的价值。”林舒进说,他却希望能把青春留给山区。

62年斗转星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是一代代交大人不变的底色,西迁精神在薪火相传中历久弥新。

“天地做广厦,日月作灯塔。”如今一声声荡气回肠的秦腔还在耳边回响。西迁故事已远,但西迁精神从未消逝,时间掩盖不了它们,反使其历久弥新,融入交大魂,融入中国梦。(本文图片均由西安交通大学提供)(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8坊工作室 王姿予 黄晓玮)

责编:张晨宜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7日 下午1:21
下一篇 2024年4月7日 下午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