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工作总结
2022年以来,我市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水利厅具体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以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和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为重点,全面加强我市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力度,较好地完成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突出重点,水资源管理取得重大进展
(一)初步建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1.出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2.先后出台《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节约用水定额核定办法》、《节约用水奖惩办法实施细则》、《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通告》等多项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规范性文件;3.建立了全市水资源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二)圆满完成两个“节水型建设”创建工作。1.2023年我市荣获了“国家节水型城市”和“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成为第一个获得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的城市;2.积极巩固两个“节水型建设”工作成果,继续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工作,基本完成水库灌区、水库灌区的节水改造工作。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工作,大力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对全市部分工业企业单位补助发放节水器具,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水平衡测试工作。
(三)科学规划,夯实水资源管理基础。先后编制完成《水资源综合规划》、《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水功能区划》、《城市节水规划》、《市区饮用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方案》、《关于供水及地下水开采控制的报告》、《城市饮用水水源生态修复规划》和《备用水源建设规划》,启动了《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中小河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分阶段限制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等水资源管理基础性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
二、扎实推进,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
(一)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将全市的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用水效率控制目标、主要江河水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河流交界断面水质水量达标率控制目标分解下达至市辖县区;将“三条红线”管理指标完成以及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大力开展水资源污染防治工作。1.认真开展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每年委托市水文水资源局在我市主要江河、水库等水功能区设置断面进行水质监测。为及时掌握重要水功能区水质实时情况,提高防治水污染的应变能力,我市加大水质监测的投入,增设了10个水质监测断面;2.大力开展市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排查与整治工作。2022以来,我市对水库、地下水等饮用水源地污染源进行多次排查与整治工作。2023年,市政府印发实施《水库和运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整治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了地下水水源地污染隐患专项整治行动,积极推进水源地保护工作,完成了重点水源地保护工程前期工作;3.积极开展主要河流综合整治工作。市政府印发实施了入海河流综合整治以及水库和两岸环境综合整治两个工作方案;4.积极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2023年,我市筹集资金在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保护标志标牌设置工作。
(三)严格地下水开采与管理。1.对市区两个地下水源地进行严格的限量开采;2.积极开展地下水污染隐患整治工作,2023年,组织开展了地下水水源地污染隐患整治专项行动,拆除了一批保护区范围非法打井、违章建筑、畜牧水产养殖场以及林业种植场,开展海水养殖非法开采地下水进行专项排查与整治工作。
(四)有序推进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1.积极开展水质水量监控设施建设工作。2023年我市自筹资金完成了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工作,并积极配合水利厅开展取水计量在线监控设施和水质自动监测设施安装工作,完成32个取水计量在线监控点的安装;2.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监控能力建设步伐。完成《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建议书》,并获水利厅批复,积极向水利部申请立项建设。
(五)加强水政执法,规范涉水事务。组建辖区政府和局属单位水政监察大队,加强河道、库区的日常巡查和采砂现场的监督管理,及时查处河道无证采砂、乱采滥挖,围堵库区养殖等违法水利案件,维持水事秩序。2023年查处违法取水、河道采砂、围库等案件31件,未办结1件,结案率97%;复议案件2件,胜诉率100%。加强依法行政工作,荣获我市第一批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称号。
三、积极探索,不断开创水资源管理新局面
(一)积极研究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按照水利部《关于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开展河库连通工程研究,立项建设我市引水工程。
(二)试点开展水生态修复工作。加快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组织编制完成了《水源地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水库水源保护坡心岭前置库生态系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工作,开展水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试点工程。
(三)探索海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2023年研究制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编制完成《水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工程规划》。
(四)探索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积极参与水利厅组织的《水生态补偿机制初步研究报告》编制工作。
四、主要存在问题
(一)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对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特别是节约用水管理、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相关方面法规需要抓紧研究出台。
(三)水资源管理范围不够明确,工作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部门之间还存在职能交叉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理顺;
(四)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资金投入与实际需要差距大,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尽快建立。
(五)水源污染治理没有取得明显成效,水体污染状况存在进一步加大趋势。
(六)水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仍旧不够,管理设施和手段仍然落后,取用水计量设施缺乏,水质监测设施和体系不完善,缺乏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手段。
(七)水资源管理人员编制不足,人才缺乏,特别是县区基层水资源管理与执法人员严重不足。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目标与具体举措
(一)主要思路
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为保障,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推广为根本措施,以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和发挥市场作用为切入点,强化水资源管理的约束力,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为主要抓手,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
(二)工作目标
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建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制度,完善与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2.1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0年降低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55以上;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90%以上,河流交界断面水质水量达标率达到100%。初步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用水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三)主要举措
1.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成立全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机构,制定年度考核工作方案及考核实施细则;明确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与任务, 将“三条红线”管理指标完成以及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理顺水资源管理职责。进一步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的要求,理顺县区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的水资源管理职责,加强上下联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各项工作。
3.健全制度,完善法规体系。研究制定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文件,加快推进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和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管理以及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等配套法规体系建设,年内出台《水资源管理办法》,研究拟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水资源高效管理的财政支撑制度,进一步落实资金配套政策。
4.加大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投入,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安排不少于15%的资金,专项用于防洪工程和水源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要求,将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保障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工作经费,重点加强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水资源监测计量设施建设、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水库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督等工作。
5.加大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力度。重点建设水资源监控与管理系统,切实提高对水资源实时监控、信息管理与应急处理能力。
6.加快建设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及应急备用水源。重点加快建设重要的水源地保护工程和应急备用水源及配套管网工程,保障我市城镇安全供水。
7.加强节约用水管理。严格执行节水“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进定额管理、计划用水管理工作,继续推广水平衡测试工作。
8.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积极开展河库连通工程研究,建设城市生态文明水系,开展大中型及重要小(一)型水库治理工程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全力推进全市重点河流综合治理。
9.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水政执法。加大水政执法业务培训,加强地下水开采、河道、库区的日常巡查和采砂活动监督管理,及时处理违法案件,规范涉水事务。
10.公众参与,推动全民管水。充分利用“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电台“政风行风热线”等活动,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水资源政策法规宣传,营造良好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舆论氛围,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
***********************************************************************************************
(本文仅为写作提供参考,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