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党建+”模式打造人才新引擎(党建+模式下的人才培养)

柴达木盆地开展油气资源调查研究。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今年参加的用人单位多,岗位也多,招聘现场热闹了许多,从目前接收招聘简历的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在北京专场招聘会现场说。今年4月份,海西州首趟“引才专列”赴北京武汉西安等地区实地揽才,吹响了招贤纳才“集结号”。

今年以来,海西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锚定全省产业“四地”建设主战场的战略定位,紧抓资源优势和政策机遇,聚力打造“党建 人才 产业”模式,以党建引领人才工作提质增效、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实现了党组织建设与人才工作深度融合,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海西:“党建+”模式打造人才新引擎(党建+模式下的人才培养)

开展卤水提锂实验。

优化顶层设计

构建聚才新格局

“据调查分析,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厚度大、分布广,油气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氦气富集条件,资源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不久前,中国地质力学研究所汪集旸院士团队15人,对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关键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开辟了油气资源调查新领域。这是海西州依托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调查项目引进的第二批院士人才团队。

海西州始终将人才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投资,加快构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聚焦产业“四地”建设目标需求和全省“一心两区”人才示范区建设部署要求,持续优化人才工作顶层设计。严格落实《海西州人才工作促进条例》,依法完善人才培养与开发、引进与流动、评价与激励、服务与保障等制度体系。为突出政策专业性和操作性,以《“柴达木英才”计划实施方案》为统领,布局盐湖产业专家人才、清洁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人才、生态旅游人才、农牧业实用人才等9个引才育才配套子项目。聚焦人才和用人主体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改革攻坚,优化升级,全要素构建起以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引育政策为主干,各项人才服务保障政策为支撑的“1 N”人才发展全链条政策体系,切实放大整体效益。

近三年来,海西州突出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聚焦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加速人才引进和培养,为盐湖资源开发利用、新型电力储能、藜麦良种繁育等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匹配高层次人才297名、团队26个、专业技术人才1000余名,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高度匹配、高效对接。

海西:“党建+”模式打造人才新引擎(党建+模式下的人才培养)

专家指导藜麦人工授粉。

深化产才融合

勾勒引才新路径

海西州光照资源丰富,可用于光电建设的土地资源广袤,对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7月1日,又一个全省“揭榜挂帅”6万千瓦/60万千瓦时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落地海西,该项目将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所人才科技推动下,有效填补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空白,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作出重要示范,助力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海西州始终把项目引才作为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的最优路径,聚焦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扩容提质关键技术攻关,编制精细精确的人才需求目录,绘制覆盖行业细分领域的人才图谱,实施“项目 人才”的“带土移植”工程,借助全省“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促成碳酸锂沉锂母液回收利用、藜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人才项目97个,通过特聘专家、人才租赁、联合攻关等方式引进专家人才257名,有效突破和优化油气资源调研、高原碳中和研发、盐湖卤水提锂等核心技术30多项,实现行业领跑。

今年,海西州聚焦教育医疗、盐湖化工、特色农牧、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征集项目需求60个,成功对接人才项目40个,引进团队24个。人才引领驱动下,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为全省首个“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首个“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年产2万吨镁基超稳矿化土壤修复材料示范装置成功投产,建成国内首条生产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海西州多功能人才公寓。海西州委组织部供图

优化平台建设

打造育才新磁场

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省盐湖地质调查院)是海西州重要的科技人才创新平台,现有盐湖矿产、固体矿产勘查、地质环境评价、土壤调查等专业技术人才173人。2022年,仅测试盐湖样品六万余件,完成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储量核查项目25000件盐湖样品。

近年来,海西州坚持用实践造就人才,才尽其用搭建干事创业平台,以前置思维培育产业实用人才。立足海西产业发展基础,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依托高校院所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建设柴达木“碳中和”研究院、柴达木循环经济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通过“项目 人才”“课题 人才”等形式协同研究攻克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先进技术16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2项。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立体化育才平台,主动对接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省内外院校达成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博士工作站,成立实践教学基地,共建成11家高新技术企业、3个技术创新联盟、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国家级1家)、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企业孵化器、7家众创空间,推动政校企人才共享共育共赢。

“你们的藏羊牦牛具有游走、采食、抓膘、贮脂、抗寒、抗风雪能力强和体大、肉多、肉质鲜美的特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规模不大、精深加工技术不成熟……”博士服务团成员、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李思鹏,深入海西州巴隆乡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分析指导高效养殖、畜产品加工、宣传推介等技术难题,把前沿理念送到乡村产业一线。

建立多层次的传帮带育才平台,梯次推进人才培养和开发,协调对接15名京青专家来海西开展咨询服务,5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赴省外访学研修,挂职锻炼、“导师制”带教等模式成为常态化培育人才的“传送带”,真正为产才融合“既输血又造血”。近年来,推荐盐湖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态资源等重点领域36名培养人才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行动计划,享受省级人才政策。

强化服务保障

涵养留才新生态

2022年,格尔木市新华村引进的孟基林生物技术创新团队享受到15万元的人才支持经费和118平方米的三居室人才公寓,驻村开展肥料制造技术研究,负责指导村集体经济管理运营,手把手传授技术,带动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海西州围绕“引得进、留得住”目标,持续做优、做实、做细、做强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州级层面统筹500万元专项资金推出32套高标准人才公寓,各市县建设不同规模的人才公寓641套,其中实现拎包入住的121套,“居住 服务 交流”三位一体的人才公寓管理运行模式成为引才聚才的重要阵地。

为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提供要素保障,设置3000万元的柴达木英才计划专项资金,支持人才开展学术研究、技术推广和生活补贴。注重提供“硬环境”保障的同时,致力做优“软服务”,让人才安身又安心。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建立“人才动嘴、部门跑腿”的服务机制,设立人才服务专线,每年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听取专家人才意见300多条,解决人才住房诉求、就业创业等问题200多件,快捷周到的服务吸引100多名柔性引进人才长期在海西服务,一个个“关怀举动”和“暖心工程”逐步敲开了各类人才扎根海西、筑梦海西的心门。(西组)

(青海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0月23日 上午10:42
下一篇 2023年10月23日 上午10: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