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评论】把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科研经费剩下的怎么办)

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在当前科研经费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经费支出多、成果转化少,课题立项多、重大科技成果不足等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推动科技高质量发展,必须把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系统性构建符合科研规律、高效规范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锻造更加科学高效透明的科研资金链,确保把钱用在人才激励和事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

织密科研经费“保护网”。科研经费不是“唐僧肉”,科技创新也不等于盲目“砸钱”,必须把钱花在关键处、用在紧要时。要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把资金用在“卡脖子”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用在实现“从0到1”突破、“从无到有”研发过程中,集聚优势资源精准发力,杜绝“撒胡椒面”“摊大饼”现象,助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体系,优化和规范分配制度,探索建立以科研项目成果检验为核心的经费使用审核、评估监管机制,强化立项时做好项目价值评估、过程中加强经费使用审核、结项后平衡论文发表和成果转化权重,严防科研经费被浪费使用、挤占挪用、异化使用等,确保经费公平配置、因需分发、管住用好。要斩断谋利寻租链条,既要为科研人员“松绑”、也要拧紧资金使用“紧箍咒”,严肃查处隐身科研领域的各类“蛀虫”“虮子”“硕鼠”,把“零容忍”落到实处,织密制度的笼子。

挥好科技评价“指挥棒”。一些单位“0转化率”“刷论文、刷项目”,背后是“唯论文、唯项目”的指挥棒在发挥作用。要持续深入破“四唯”,打破科研评价“一把尺子量到底”,防止科研评价标准概念化、表面化,树立不唯论文看成果、不唯职称看业绩、不唯学历看能力、不唯奖项看贡献的导向。加快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坚持人才为本、突出创新优先,加快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等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合理运用综合评价、分类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大小同行评价等方式,推动科研项目由看数量、重过程向看质量、重结果转变。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完善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拓宽技术转移服务保障路径,提高科研成果与市场用户需求匹配度,畅通科研成果迈出实验室的“最初一公里”和走进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强化薪酬激励分配与工作绩效、科研成果转化相挂钩,重点向扎根科研一线、承担急难任务、作出突出贡献等人员倾斜,加大对出成果慢、出成果难的基础研究领域的经费投入,协同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能。

明晰容错纠错“警戒线”。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试错、反复探索的过程,既需要允许探索失误,也要防止拿容错免责做“挡箭牌”,必须进一步明确界限、完善机制,把对科研人才的信任建立在规范的制度上。要规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界限,坚持把学术试错与学术造假区分开来、把资金大胆使用与挥霍浪费区分开来、把常年潜心研究与长期不作为区分开来、把人为主观故意与不可抗力客观失误区分开来,完善科研项目信用评价体系,释放人才科研动能。要健全科研创新容错纠错免责机制,制定容错纠错免责具体细则和科研负面清单,明确探索性强、风险高科研项目的范围,分类设定失败免责的容忍度、勤勉尽责义务的认定标准,减少各地认识和认定差异。要建立科研人才“传帮带”机制,合理设定科研人才评价周期、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及时组织同行专家结对找错纠错、客观分析失败失误原因、探究正确方法路径,助力科研项目由偏转正、结出硕果。(晋玉东)

(《阳光评论》项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0月2日 下午10:48
下一篇 2023年10月2日 下午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