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给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志愿服务的意义与价值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
加强党建引领,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依托志愿服务,深化乡风文明,在推动志愿服务向纵深发展的同时,助力基层治理。
一是坚持党建赋能,找准为民服务“坐标”。坚持以为民服务为导向,探索打造“党建共融、资源串联、举措互通、力量聚合”的服务体系,引领做好“雪中送炭”、解决“燃眉之急”的关爱扶助行动。积极打造全域志愿服务队,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安全生产、人居环境整治、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等重点领域,灵活创新和策划实施全域志愿服务项目,在抓思想、兴产业、促治理、提风貌上互鉴相长、聚力成势,切实发挥好“小队伍”的“大作用”,用心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二是强化载体融合,锻造全科服务“主轴”。坚持“一线工作法”,依托“格不漏户、户不漏人”网格化管理机制和“多对一、面对面”上门服务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压茬推进防溺水“家访”、医保政策宣传、反电诈及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推广使用等全域志愿服务项目,实现“一次入户、一揽服务、办所有事”。注重高效协同联动,统筹组织、宣传、纪检、政法、教育、卫健、环保、规划等多部门功能,形成“联合作战”“抱团推进”的全域集成服务,“一体化”开展送策上门、送暖到户、问需进家等服务,让温暖可触可感、实效可见可及。
三是夯实组织搭台,筑牢常态服务“阵地”。持续拓展全域志愿服务覆盖群体和空间范围,探索孵化培育乡村振兴促进会、巾帼志愿服务队、“乡贤五老”议事会等全域服务组织,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找准关键研析突破、把脉施方精准发力,构建需求不出网格、全域服务解决的“一网多元”共治格局。积极搭建全域志愿服务“红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积分管理和激励作用,精心制作志愿服务纪念证书、时长证明和感谢信,实现“用阵地吸引人、用活动凝聚人、用党建引领人”,推动全域志愿服务常态化接续接力、尽心贴心开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