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专家观点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
□ 调整优化国有资本的结构,特别是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将成为2022年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将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国资监管,与此前提出的监管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意蕴有所差别,侧重的是监管内容,在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发挥监管功能与作用。
□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意味着国有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将在供应链方面深度合作。
■代表委员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万勇:
□ 指导和帮助提升地方国有资产监管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
□ 健全完善国有资产报告制度,落实责任,明确分工,细化清单。
□ 切实摸清国资家底,制定体系完备、简洁适用的国资报表体系,建立完善全口径国有资产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
□ 推动国资监督与预算监督、审计监督有机衔接,不断提高国资监管水平。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收官之年。截至2021年末,国企改革三年行动70%的目标任务已顺利完成,部分任务基本提前完成。步入收官之年,哪些领域将成为改革重点?哪些工作将成为主要抓手?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做大做优国有资本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务院国资委主任郝鹏今年2月在《党建》杂志发表署名文章表示,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
如今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国有企业在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方面今年将有一系列重要举措。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调整优化国有资本的结构,特别是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将成为2022年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在他看来,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将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曾在国新办2021年央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将围绕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创新资源分散的行业和领域进行重组和整合工作,积极推动粮食储备加工、港口码头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切实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优秀资产登陆资本市场也是国有企业在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副主席姜洋提出了关于加快推动央企优质科技创新资源上市的建议。
姜洋认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国有企业,是国家核心科技战略的重要力量。加快推动央企优质科技创新资源上市,有助于系统提升全社会各类主体的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聚焦主业做强实业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
与2021年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国有企业相关内容中,新增加了“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这一提法。
对于这一变化,李锦称:“虽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及混合所有制改革,但国企与民企围绕产业链进行的股权结构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会继续推进并得到深化。”在他看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意味着国有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将在供应链方面深度合作。
记者注意到,关于“提升国有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这一话题,今年全国两会,也有很多代表委员对此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认为,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种齐全配套、资源总量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矿产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在他看来,提升我国关键矿产及基础原材料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水平,对保障国家战略产业安全、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针对我国机床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功能部件“受制于人”、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短板突出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于旭波建议,国家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强链补链提供技术支撑,不断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我国高端农业机械产品也存在较为严重的进口依赖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北大荒集团董事长王守聪建议,加快推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制造与应用先导区建设;对开展高端智能农机产品适应性研究设计和测试实验给予支持,促进农机技术攻关。政策层面,他建议,充分发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引导作用,加快农机购置“优机优补”工作落实,试点先行。
3月3日,国资委党委召开专题推进会就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行了部署。会议强调,要支持引导国有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超前布局,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在集成电路、油气及关键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高效利用、关键仪器设备、疫苗和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一提法,李锦认为,本次提出的国资监管,与此前提出的监管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意蕴有所差别,侧重的是监管内容,在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发挥监管功能与作用。
关于国资监管这一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国泰君安国际董事会主席阎峰提交了关于加强境外国企监督管理的建议。他表示,国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海外布局,境外资产规模、网点机构、员工团队、业务比重、收入贡献不断扩大。在国企国际化发展取得良好进展的同时,也有部分国企境外业务出现了公司治理机制失效、遭受重大合规处罚等突出问题。
阎峰分别就加强海外经营主体主要领导职务监督、落实海外经营主体出资人考核、引进保留高端国际化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他认为,相关企业的出资人要定期检查海外机构资产总量、资产结构、资产质量、公司治理和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以及重大法律合规风险,并通过财务并表、风险并表和子公司管理系统动态掌控海外实体风险状况变化。
针对国有企业债务资金用途,全国政协委员、中泰金融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冯艺东认为,应当严格监管国有企业债务资金用途,切实提升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效能,各级国资委等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下属国有企业债务融资用途管控,坚持聚焦主业使用债务资金。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万勇建议,指导和帮助提升地方国有资产监管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健全完善国有资产报告制度,落实责任,明确分工,细化清单;切实摸清国资家底,制定体系完备、简洁适用的国资报表体系,建立完善全口径国有资产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国资监督与预算监督、审计监督有机衔接,不断提高国资监管水平。
以人才为中心 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
健全市场化机制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最近两年,国有企业围绕用工市场化、市场化薪酬分配制度、薪酬分配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一线岗位倾斜等工作,进行了多项改革。今年全国两会,多位来自国有企业的代表委员就人才激励、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董事长刘明忠认为,企业要推动各类要素积极参与企业发展,必须健全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探索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有效方式,真正使企业做到“发展依靠职工”,实现企业发展与职工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劳资共赢。
刘明忠建议,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渐进提高,提升劳动报酬在企业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促进职工收入水平稳定增长。同时,要建立多元中长期激励机制,稳步推进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项目分红等措施,设立困难职工基金会为困难职工“兜底”,通过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打造企业与职工利益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党委副书记刘德辉关注了人才福利待遇这一话题。他认为,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基于此,刘德辉建议,稳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指导企业制定与技能水平相挂钩的工资制度及奖励政策;推行体现技能水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中体现技术技能要素价值,加大不同技术等级间的收入级差;激励机制方面,建立体现技能水平的福利待遇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实施内部技能人才津贴制度,对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在岗高技能人才按月发放岗位技能津贴。
记者 王子霖 编辑 徐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