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应培养的四种习惯(从事基层党建工作积累的好经验或好做法)

来自:前线客户端

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应培养的四种习惯(从事基层党建工作积累的好经验或好做法)

读书学习的习惯

要当好信息时代的基层党建工作者,既扎实又活跃地开展工作,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知识基础和组织引导能力。养成善于读书学习的习惯,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高尚人格的重要手段。古人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尽管如今网络、通讯等现代传媒非常发达,但书籍可以随身携带、随手翻阅,读书学习仍然是丰富知识最方便、最管用的途径。

一定要重视读书、与书为伴,善于从繁杂的事务中挤出点滴时间用于读书学习,缺什么就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不管是理论方面的、业务方面的、社科方面的、文学方面的,都尽量多读一些,一切健康的、有用的都要读,努力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养,成为广闻博识的“杂家”。项目党建工作指导员起码要多读这样几类书:基础理论书籍,如哲学;创新理论书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的著作;党史国史书籍;思政方面知识书籍;文学艺术类书籍。

读书过程中,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鲁迅说过:“倘只看书,便变成了书橱。”丘吉尔也说:“整天泡在书堆里的人并不了解人生。”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读书呢?我的体会是要做到四个结合:读与记结合。如同吃饭要细嚼慢咽一样,读书也不能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一位治学有方的老同志曾归纳了这样的读书口诀:“边读边记效果好,手脑并用记忆牢;知识高峰勤为路,札记之功不可少。”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籍,本本都有笔记可查。读书坚持记笔记,能够促使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帮助记忆,捕捉灵感。读与思结合。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毛泽东历来反对照抄书本,反对以书为上,他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联系自己的实际思考问题。读书学习是基础,思是在学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独立思考,以达到前人所未达到的更高境界。因此,思与学都是没有止境的。

读与写结合。邓小平在1950年曾发表过一篇题为《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的文章,他说:“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任重一贯提倡“读书、谈心、想问题”,“工作、学习、写作三结合”,并身体力行。《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讲,读书、积累、思索。能工作时就工作,不能工作时就写作。这些都是经验之谈。我们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头脑产生的火花,心理上形成的共鸣,把它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好文章,就会提高素质、陶冶情操,还可用于更好地指导实践。

读与做结合。读书学习的目的完全在于应用。相传英国有一个叫亚克敦的学者,读过的书约有7万多册,其丰富的知识没有人不佩服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一生中没有写过一篇文章,终身一事无成。因此,书本上的知识仅仅装在脑子里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融会贯通,善于应用,将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学习促实践,以实践促学习,使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见微知著的习惯

党建工作也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思想的,政治引领也是思想引领。做好思想工作,必须及时发现思想上的异常反应,而人的思想具有隐蔽性、复杂性,是不容易被发现和察觉的,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观察分析、见微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某种征兆的。如果头脑敏锐,一叶知秋,就可以根据实际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前面,而不至一而再、再而三地懊悔“意外”。养成见微知著的习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是勤快。要有一双“千里眼”、有一对“顺风耳”、有一张“婆婆嘴”,有事没事多转多看多听多问,看看员工做什么,听听员工讲什么,了解员工想什么,始终把每个员工群众置于自己的眼皮底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第二是多思。就是要勤于分析思考。对现阶段员工群众的思想有哪些反映,是否存在倾向性问题,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等,要多分析多思考;对员工个人,要通过前后对比,辨别他的言行举止是否反常,反常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应该怎样去做工作。这些问题,要反复考虑、长期坚持。

第三是敏感。一旦发现异常征兆,迅速反应、及时处置、靠上去做工作。在部队,过去有人总结出这样的体会,了解士兵思想状况,要通过“吃饭看饭量,睡觉看睡相,训练看劲头儿,走路看姿势”,是很有道理的。在这一点上,就是要“小题大做”“捕风捉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绝不能对苗头隐患视而不见、放任不管。

积极主动的习惯

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人,人的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在基层直接从事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只有积极应对,抢占先机,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复杂的政治工作环境要求我们必须主动出击,抢占前沿阵地,打好主动仗。思想领域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腐朽思想就会乘虚而入。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者,要有这种强烈的阵地意识,坚持主动出击,下功夫把基层工作的阵地,转变为新时代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阵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法律的服务阵地,用一切积极、健康、先进的思想,牢牢占领和巩固员工群众思想阵地。

另一方面,员工群众思想的多变性要求我们必须及时靠上去做工作。新时代青年员工普遍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但没经历过大的挫折和磨难,心理相对脆弱,思想不够成熟。如果思想上产生波动、有了疙瘩,必须赶紧跟上去做工作,不能有丝毫马虎懈怠,否则机会稍纵即逝,后悔莫及。许多单位出问题,都是拖出来的。只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又能及时跟上去做工作,许多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一定要增强主动性,把工作做在前头,发现问题必须扭住不放,直到解决为止,决不能简单了事。有句话说得好,不是现在的工作不好做,而要看你付出了多少爱。在基层做思想工作也得有“爱”的精神。

团结共事的习惯

团结是一种处世艺术,更是基本的领导能力,也是成事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前些日子,《人民日报》就介绍了长沙市芙蓉区大力实施“党建聚合力”工程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如果一个单位人员团结不到一块,气氛不和谐,各吹各的调,形不成合力,单位建设就不可能搞好。“相互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出现不团结的现象,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在大是大非上有分歧,往往是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上有问题。要精心维护团结,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多理解,不猜疑。基层党建工作者要有豁达大度的胸怀,多从正面、积极的方面去理解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优点和所做的工作,多来点“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包括对别人所遇到难处和环境的理解,不要总是反复无端揣测,不要总是“杯弓蛇影”,不要把自己的同志总看成“偷斧子的人”,不要“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多谅解,不记短。友谊和谅解是最大的支持,包容和宽容是最好的美德。工作中,只要不是重大原则问题,就不要老是过不去,不要记短,不要结疙瘩。同志之间最忌讳的就是当面不说,不及时说,而是背后乱说,嘀嘀咕咕,甚至乱捅一气。

多自责,不诿过。在一起相处时间长了,既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有了成绩的时候多想到组织、集体和别人的作用,遇到失误的事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勇于承担责任。特别是作为工作骨干尤其要少揽功劳,多承担责任。

多公正,不执偏。“心底无私天地宽。”公正源于公心,只要把心放正,放在谋发展、干工作事业上,处事、待人就容易做到公道正派。执偏的实质是自私。出发点一有私心,头脑中差之毫厘,行动上谬以千里。列宁讲,“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对人对事一有执偏,往往会发生分歧,导致不团结。

多学习,不自负。人都是学而知之,而没有生而知之。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经一事,长一智”;向周围同志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人的经验教训都可以借鉴吸取,学到手就能少走弯路。

多求实,不玩虚。与人共事,就要实实在在相处,老老实实共事,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实事求是。要想做好官,先要学会做人,与人为善,坦诚相待,有事摆到桌面,有话讲在当面,敞开思想,不虚情假意。

多团结,不结团。善于团结员工一道工作,不拉小圈子,垒“山头”。民间有句俗话:“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话有一定道理。要合群,加强个人修养,修炼、控制个性,把个性统一到党性和公共道德之中。

多谋事,不谋人。谋事就是要琢磨自己应该干什么,如何干,怎样干好。也就是想事、干事、成事。千万不要把心思和精力用在琢磨人上。如果一个单位陷入你琢磨事、他琢磨你,谁干事谁就被孤立、被打击,还有什么团结、事业可言呢?搞好团结,促进和谐,是干好事业、带好队伍的基础和前提。

作者:马誉炜,系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军官、少将军衔,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客座教授

编辑:梁齐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月7日 上午10:14
下一篇 2023年1月7日 上午10:28

相关推荐